首页 古籍 总书目 庐山记
卷三·山行易览
2023-12-06 46

山行易览第四诜法师昙诜广陵人。幼而出家。为远公弟子。颇通外学。别识山中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枝干善恶甘苦之味。尤能讲说。风神超朗。气岸凝远。审于传写。

江州出德化门五里。至延寿院(旧名罗汉坛)延寿院五里。至石塘桥周郎中溓溪。溓溪东南十里。至宝严禅院(旧名双溪)西南十里。至祥符观(旧名太一)宝严之南三里。又有云庆庵。云庆一里。至宝积庵。宝严之西七里。又有庵岩庄。庵岩庄一里。至禅智院(旧名浮居)禅智五里。亦至祥符观。观之北五里。至龙泉庵。龙泉十里。至妙智院(旧名行春亭)妙智五里。至蛇冈。蛇冈之下五里。至太平观(旧名通玄府)祥符观之西南二里。又有国泰庵。庵西上莲华峰顶十五里。至莲华庵。国泰之南五里。至报恩庵。报恩一里。至云际庵。云际一里。至永清庵(一名下莲华庵)其傍有道人隐居。永清之西一里。至云溪淹(一名下莲华洞)云溪一里。亦至太平观。观之西五里。至东林太平兴国寺。观之西南五里。又有清泰庵。清泰一里。至广泽院(旧名龙潭庵)其上五里。至三龙潭。广泽七里。亦至东林。东林之西百余步。至远公塔。塔西百余步。至西林乾明寺。西林之东五里。至黄土庵。其傍有看经庵。看经一里。至崇福庵。崇福五里。至香城庵。其傍有观音庵东庵。东庵之下一里。至广济庵。广济半里。至圣僧岩。圣僧岩二里。至石盆庵。西林之东南五里。又有下化成院。下化成三里。至护国。庵护国一里。亦至石盆庵。石盆之上半里。至保兴庵。保兴半里。

至上化成普照寺。其傍有大师庵。上化成之上十里。过香炉峰。至峰顶庵。峰顶之南十里。有香积庵。有路下山南栖贤涧东之万寿源二十里而险。峰顶之西五里。至宝林寺(旧名大林)宝林一里。至掷笔峰。又一里。至佛手岩。佛手岩二里。至天池院。院之南一里。至隆禅师塔。塔之下二里。至新罗庵。庵之东二里。至十八贤1。由天池下山十五里。同名锦绣谷。山下之水一出锦绣谷。一出石门谷。合流入湓江。两水之上有双龙庵广福庵尊胜庵保宁庵。四庵相望皆不百步。石门涧在保宁庵前。涧中五里。有石柱峰铁舡峰。峰下有二道人庵。保宁之南五里。至福海庵。福海二里。至祥云庵。祥云之上十里。至云顶峰。峰顶有云顶庵。祥云之南八里。至月轮庵。其傍有灵泉庵。灵泉七里。至报国庵。报国五里。至圆通崇胜禅院。其侧有广福院。圆通二十里。至康王景德观。自圆通已上皆隶江州。由康王观之北入谷中五里。至龙泉院。又二十里。至水帘。观之南百步。至毗卢庵。毗卢二里。至大明庵。大明二里至长兴庵。其傍又有仁王院。仁王二里。至干寿院。干寿七里。至灵汤净慧禅院。净慧之南十里。又有清霞观。

净慧之东二里。过康乐经1又三里。至陶公醉石。醉石复出官道三里。至归宗承天禅院。归宗之西百步。至灵溪祥符观。祥符一里。至香泉院。次上塔次下塔。

皆相去百余步。下塔五里。至般若后隆教院。其傍有石门庵。次布水庵。次觉性庵(一名崔师1)次重岩庵。皆相去百余步。重岩三里。至谢山人草堂。草堂三里。至灵栖院。灵栖之上百步。至紫霄峰顶舍利塔。灵栖之下八里。至三将军洞。三将军洞之下入归宗亦一里。灵栖之东四里。至重云庵。次万岁庵。次天宫庵。皆相去百余步。天宫一里。至余峰庵。余峰之上二十里。至白云洞。余峰之下二里。至先天观(旧名真风)其傍有柳大卿草堂。先天二里。至太虚简寂观。

简寂五里。至栖隐观。栖隐之东五里。至古灵庵。古灵十里。至开先禅院。开先之南一里。至石碑庵。石碑之上七里。至黄石岩永泰院。永泰之前半里。至文殊1。永泰之上十里。有道人庵。圣僧岩。善才岩。罗汉岩。黄石岩。开先之东二里。至万杉禅院。万杉之东北三里。至真教院(旧名云峰)真教三里。至景德院(旧名高遥)景德一里。至李徵古书堂。书堂之上四里。至五乳峰香积院。香积二里。至俱胝庵。其傍有观音庵。观音半里。至齐云庵。齐云三里。至卧龙庵。

卧龙之下五里。至青莲院(旧名白云庵)其傍有云峰院(旧名下偃1)云峰五里。至道林院。道林一里至禅静院(旧名中兴)禅静一里。至保庆庵。保庆一里。至净隐院(旧名宝峰)净隐三里。至祖教院(旧名上偃1)其傍有盘龙庵。

西源庵。宝轮庵。皆不百步。宝轮三里。至椆木庵。椆木三里。至幽邃庵。幽邃一里。至赤眼塔。塔东北十里。至栖贤宝觉禅院。南康军出五老门五里。有大冲庵。大冲五里。亦至罗汉禅院。罗汉十里。亦至栖贤院。罗汉之东五里。至折桂僧庄。庄西五里。至白鹿洞李渤书堂。白鹿洞三里。至承天白鹤观。白鹤五里。

亦至栖贤院。栖贤之东半里。至净住院(旧名登云)净住之东二里。至广寿院(旧名资圣)其傍有金师后。广寿之北二里。至万寿院。万寿之南三里。至楞伽院(旧名下白石)楞伽之上三里。至证道院(旧名上白石)证道三里。至太平兴国院。太平一里。至上五峰香林院。香林五里。至净居院(旧名上庵)净居五里。至下五峰延福院。延福三里。至竹林院。竹林二里。至福源庵(旧名灵源)

福源半里。至石泉庵。石泉二里。至凌霄岩明真院。明真之下五里。至净妙院(旧名德政庵)净妙一里。至云1庵。云1三里。至圣果院(旧名净明)其前有解空院(旧名吉祥)解空之西北百步。至谷源庵。谷源之东北二里。至证寂院(旧名析桂)证寂半里。至华严院。华严三里。至永福院(旧名龙云)永福之下八里。至大富庄。大富庄之东北十里。至慧日禅院。慧日三里。至大雄庵。大雄复出官道七里。至佛殿庵。佛殿一里。至兴福庵。兴福三里。至智林院(旧名慈云)智林三里。则上吴章岭。江州界也。慧日之西南十里。至大城庵。大城三里。至延真昭德观。昭德之前一里。至登云庵。其后一里。至净慧院。昭德之西出官道二十里。至寻真冲虚观。寻真二里。至普觉院(旧名长庆)普觉之西十里。还至罗汉禅院。又自南康落星寺泛舟过钓鱼1一里。至明心院(旧名翠^2□)明心五里。至楞伽院。楞伽五里。至善才庵。善才三里。至凌云庵(旧名凌云书堂)凌云三里。亦至万杉禅院。明心之东南五里。又至东古法轮院。法轮之北十里。亦至万杉。又自南康西南出十五里。至西古兴善院。兴善十里亦至归宗。凡自南康出建昌门。过承天院。则问开先路。出五老门。过望云亭。则问栖贤路云。

庐山岂独水石能冠天下。由代有高贤隐居以传。东林寺旧有十八贤传。不知何人所作。文字浅近。以事验诸前史。往往乖谬。读者陋之。使古人风迹用无知者。惜哉。予既作山记。乃因旧本参质晋宋史及高僧传。粗加刊正。或旧所脱略。今无有可考。亦未如之何也。

社主远法师法师讳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也。幼为书生。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尤善庄老。性度弘伟。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中原冠乱。

南路阻塞。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弘赞佛法。遂往归之。初闻讲般若经。

豁然大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遂与弟慧持投簪落发。委命受业。心既入道。常以大法为己任。慧解夙发。神明英越。安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斯远乎。二十四。便就讲说。常有客闻讲实相义。疑难往复。弥用疑塞。师为引庄子义为比类。惑者大释。于是安之门人独听不废俗书。后随师南游至襄阳。安为朱序所拘。众皆罢去。远乃与弟子数十人适荆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太元六年。至寻阳。爱庐阜之间旷。乃立龙泉精舍。久之沙门慧永禅师先居西林。与师有旧。欲邀同止。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弘道。学者日集。贫道所栖。狭不足处。奈何。时又梦山神请曰。此山足以栖神。一夕忽有雷雨。震击诘朝。林麓大辟。唯素沙布地。兼有楩楠文梓良材。桓乃即其地更立房殿。名其殿曰神运。以在永师所居之东故。号东林。即太元十一年岁次丙戌寺成。先有阿育王文殊之像。沈于武昌水中。陶侃不能得。至是飘然轻举迎还神运殿。以修佛事。又因罽宾道人。共作佛影1。皆有神感。事具高僧传。于是谨律之侣绝尘之客。四方不期而至。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野张诠等。凡百有二十三人。与师同修净土之社。乃令刘遗民着发愿文。殷仲堪之任荆州也。入山展敬。与师松下谈易。陈郡谢灵运。负才傲物。少所推重。一见肃然心服。为凿东西二池种白莲。求入净社。师以心杂止之。范宁在豫章。师请入社。范不能从。姚兴与法师罗什皆钦风德。远输施遗。桓玄震主。不觉致敬。安帝自江陵还都。辅国何无忌劝师候觐。师称疾不行。帝遣使劳问。凡居山三十年。影迹不至尘俗。每送客以虎溪为界。晋义熙十二年岁次丙辰八月初六日顺寂。春秋八十三。初感疾。散动林下。耆德请饮豉酒米汁。皆不许。又请以密和水为浆。师命律师一人。披寻律文。可否卷未半而终。遗命露骸林下。既而弟子与寻阳官属。

奉葬于西岭。谢灵运铭张野序。唐会昌五年乙丑寺废。大中二年戊辰复。寺之复也。僧正言乞赐旌褒。谥曰辩觉大师。升元三年。改谥正觉。兴国三年。谥圆悟大师。仍名其坟。曰凝寂之塔。有匡山集二十卷。传于世。

彭城刘遗民刘程之字仲思。彭城聚里人。汉楚元王之苗裔也。历晋世至卿相。程之少孤事母。州闾称孝。坟典百家靡不同览。尤好佛理陈郡殷仲堪桓玄等诸贤。莫不崇仰。解褐府参军。程之既慕远公名德。欲白首同社。乃录寻阳柴桑。以为入山之资。岁满弃去。结庐西林。蔽以榛莽。义熙间公侯。复辟之皆不应。后易名遗民。远公社贤推为上客。常贻书关中。与什肇二法师通好。扬搉经论。着念佛三昧诗。道德名实诸词文义之华。一时所挹。凡居山十有二年。自正月感疾。便依念佛三昧。诵阿弥陀佛。至六月初。果见白毫相。次见佛真影。仍摩其顶。更作斋福。愿速尽寿。又请僧读无量寿法华经至二十七日。僧众咸集。遗民曰。今逝矣。予气尽。勿哭以相恼乱。又行香。请众僧。供养释迦文佛。以谢令我知有阿弥陀佛。今日愿必迎接。少顷合掌。西向而逝。命子雍积土为墓。勿用棺椁。当时无不高仰。即义熙六年庚戌终。春秋五十七。

豫章雷次宗雷次宗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博学尤明诗礼。不就徵辟。入庐山立馆东林僧房之东。与远公同社。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徵。至都立学鸡笼山。置生员百余人。

久之复还庐山。公卿祖道后再徵。筑室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犹秉操。不入公门。每自华林园东林。入延贤堂。为太子诸王。讲丧服经。元嘉二十五年戊子终。春秋六十三。

雁门周续之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后徙豫章建昌。年十二。诣范宁受业。通五经五纬。号十经。同门推为颜子。刘毅命为参军。又辟博士大尉掾。俱不就。后入庐山。预远公净社。又与刘遗民陶渊明。号寻阳三隐。续之不尚峻节。江州刺史每相招请。亦往从之。武帝于东郭外开馆待之。乘舆降幸。问续之礼义。辩析精异。时号为通隐。或问续之。时践王庭何也。续之笑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以升平元年癸亥终于钟山。春秋六十七。

南阳宗炳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炳博学善琴书图画。尤精玄言。宋武帝之在荆州也。召为主簿。不起。问其故。答曰。栖丘饮谷。三十余年矣。入庐山筑室。与远公同社。后兄臧为南平太守。逼与俱还。乃于江陵三湖立宅。后辟参军太尉掾。俱不就。乃敕南郡长。给吏役。数致饩赉。

南阳王义季亲至其室。命之角巾布衣引见。不拜。王曰。屈先生以重禄。可乎。

对曰。禄如腐草。衰盛几何。雅好山水。往辄忘归。尝西陟荆巫。南登衡岳。晚年尽图之于室曰。吾老矣。名山不可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抚琴动操。

欲令众山皆响。元嘉二十四年癸未终。春秋六十九。

南阳张野张野字莱民。南阳宛人也。后徙浔阳柴桑。与陶元亮通婚姻。学兼华竺善属文。州举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后徵散骑常侍。俱不就。天资孝友。田宅旧业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一庾之粟。共九族分之。衣食躬自菲薄。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凡所著述传于世万余言。师敬远公。与刘雷同辙。远公卒葬西岭。谢灵运为铭。野序之。称门人焉。义熙十四年戊午终。春秋六十九。

南阳张诠张诠字秀硕。莱民之族人也。情性高逸。酷嗜坟籍。虽耕锄犹带经自乐。朝廷以散骑常侍徵。不赴。庾悦以其家贫。以寻阳令禄之。笑曰。古人正以容膝为安。屈吾志亦何荣乎。竟不就。入庐山。依远公净社。宋景平元年癸亥终。春秋六十五。

西林觉寂大师大师讳慧永。姓繁。河内人也。年十二。事沙门竺昙现。慧悟宿习内外典籍。无不洞达。于佛事中。习禅为乐。先与远师同依道安于恒山。亦约结宇罗浮。永师先止寻阳。即晋太元之初也。刺史陶范挹其道风。宛如夙契。于是留憩庐山。舍宅栖止。师贞素自然。清心克己。言常含笑。语不伤物。又别立一苑室于岭上。每欲禅思。辄往居焉。所居尝有香馥之气。因号香谷。屋中尝有一虎。

人或畏者驱之上山。人去还复驯伏。后远师龙泉学徒渐众。师要同憩香谷。又感神梦之异。桓伊立寺东林。乃号西林焉。镇国将军何无忌作镇寻阳。每至瞻礼尽其诚敬。师专意净土之行。以晋义熙十年甲寅。遇疾绵笃。一日忽起。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答云。佛来。言终而逝。春秋八十三。山中闻其香不绝者七日。奉全身葬于本寺西二百步。南唐元宗重建塔亭。寻降焚黄。

追谥觉寂大师实智之塔。

东林普济大师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也。寓居彭城。家世士族父广。道生生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从沙门竺法汰出家。遂用竺为氏。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触类开解。年十五。便登讲坐。吐纳问答。如贯珠玉年二十。器鉴日深。义熙七年辛亥。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义。万里随法。不惮疲苦。乃经长安。罗什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后还都止青霞寺。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云。善不受报顿悟成佛。性常有论。法身无色论。有无净土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嫌嫉纷起。又六卷泥洹经。先至京都。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于是旧学以为邪说。摈而遣之。师乃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见身示以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愿舍识之时。踞师子座。言竟拂衣而去。入吴郡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人。其年夏。雷震于青园佛殿。龙升于天。识者默叹曰。龙既去。生必行矣。师果辞众。

复还庐山。销影岩岫。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若合符契。师既获斯经。寻复讲说。以宋元嘉十一年甲戌冬十月。于庐山精舍法座讲说。大众悚听。法席将毕。忽见尘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逝。颜色不异。宛若入定。道俗嗟骇。京师诸师闻者悉皆忏悔信伏。葬于庐山之阜。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为立传。述其遗德。元宗诏建堂造塔。追谥普济大师法施之塔。

释慧持法师慧持者。远师之弟也。冲然有远量。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记。常敌人之十日。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与兄同事道安法师。遍学众经。游丑三藏。

形长八尺。风神俊爽。常蹑革屣。衲衣半胫。始同居东林之净社。庐山徒属往来三千。持为上首。罗什在关中。遥相钦敬。至隆安三年。持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乃辞远师。入蜀。远师苦留。不可。叹曰。人生爱聚。汝独乐离。持曰。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爱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于是怅然而别。过荆州。殷仲堪桓玄皆礼遇欲留。不可。至蜀成都郫县龙渊寺。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谯纵之乱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入寺人马浴血。众僧怖走。持神色盥洗无忤。道福见之。愧悔汗流。谓左右曰。大人故与众异。以义熙八年壬子顺寂。春秋七十二。

罽宾佛驮耶舍尊者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大婆罗门种也。年十三。随师游于旷野。与虎相遇。师欲避之。耶舍曰。此虎已饱。必不食人。俄而虎去。中道果见余食。师密异之。年十五。诵大乘经百万言。犹为沙弥。乃学五明论。世间法术多所练习。

然性简傲。谓少堪己师。年二十七。方受具戒。读诵手常不释卷。每端坐思议。

犹以虚度日景为叹。其专精如此。在沙勒与罗什甚相尊敬。后入龟兹。法化甚盛。时罗什已为吕光所执。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耶舍欲从之。恐为国人所留。

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咒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便夜发。比旦行数百里。

国人追之不及。问弟子曰。何所觉耶。曰唯闻疾风之响。而眼有泪耳。耶舍又为咒水洗足乃止。达姑臧。什公已入长安。乃请姚兴迎之。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与什对译十住婆娑等论。耶舍髭赤。时人号为赤髭论主。前后赠遗四事供养并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衣钵卧具满屋三间。不以关心。姚兴为货之。城南造寺。耶舍先诵昙无德律。兴疑其谬。乃试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经二日。执文覆之。不误一字。众伏其强记。弘始中译出四分律为秦言。晋义熙八年壬子。

入庐山。为远公预社之客。后辞还本国。自罽宾以虚空藏经一卷附贾客。至于凉州。莫知所终。

罽宾佛驮跋陀罗尊者佛驮跋陀罗。汉云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国人。甘露梵王之苗裔。觉贤三岁而丧母。五岁而丧父。为外氏所养。从祖鸠摩婆利闻其聪悟。乃迎还度为沙弥。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人一月所诵。贤一日诵之。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具戒。博学群经。多所通达。少以禅律驰名。与同社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国。达多虽伏其才明。而未测其人也。后于密室禅坐。忽见贤来。达多惊问其意。答曰。暂至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达多乃知其神。其后益见神变。乃敬心祈问。方知其得不还果也。贤喜游方弘化。乃度葱岭。历六国。自交趾附舶。循海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喜。

相与共发玄旨。多所推伏。后至庐山。远师久服风闻。倾盖如旧。于香谷后山。

茇舍而居。自是江东始耽禅悦。安帝义熙十四年。先有沙门。于于阗国。得华严经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宣译。乃迎师。赴道场寺为译主。与吴郡内吏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沙门法业等。诠定文旨。会通华梵。妙得经意。及先后译出观佛三昧海等经论。九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并行于世。以元嘉六年归寂于建邺。春秋七十一。贤有释迦舍利三粒。自随因葬北岭。仍建塔焉。

释慧睿法师慧睿冀州人也。少出家。执节清峻。博学游方。游历诸国。至南天竺界。音译诂训。殊方异义。无不洞晓。还憩庐山。入远师净社。常适京师。止乌衣寺。

讲说皆思彻言表。宋彭城王义康请入第受戒。睿曰。礼闻来学。义康大惭。乃入寺虔礼以奉戒法。后以貂。裘奉睿。睿不服。常坐之。王密令左右买以三十万钱。睿曰。虽非所服。大王所施。聊为从用耳。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以经中诸字并众音证于睿。着十四音训。叙条例。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以宋元嘉十六年己卯顺寂。春秋八十五。时称晋有四圣。生肇融睿其一也。

释昙顺法师昙顺黄龙人也。幼而出家。亲承罗什之训。旧疑宿滞多所通达。议论精博。

讲释群经。演赞大乘。了悟玄微。色空无着。什公尝叹曰。昙顺实奇器矣。入庐山。从远师同修西方净社。志道不群。利济为本。宁蛮校尉刘遵考。于江林立寺。请师经始。远师遣从之。元嘉二年己丑岁终。春秋七十九。

释昙恒法师昙恒河东人。童孺出家。年十三讲大乘经论。深明至理。及具戒。内外典籍皆悉备通。德行孤清。岁寒无改。栖神幽境。群鹿驯扰。诚无我心。物情自伏。

愿修西方。同归净社。晋义熙十四年戊午岁终。春秋七十一。

释道昺法师道昺姓陈。颍川人。幼出家。为远公弟子。深达经律。涉猎外书。特深庄老。德行孤峻。慧悟夙深。所披文不复再览。讲述经典。其理直明。晋义熙十四年戊子。豫章太守王虞入山拜谒。嘉其风度。请为山主。绍大师之躅。众以道源法嗣皆宗仰而羽翼焉。元嘉十二年乙亥终。春秋七十一。

释道敬法师道敬琅琊王氏。从祖凝之刺江州。太元十六年。入山出家。为远公弟子。博览儒书。兼明至典。年十七。通大乘经论。所诵日过万言。才学幽深。时贤敬伏。每叹戒律终身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师亦听之。冰霜莹然。德望尤着。远公归寂入若耶山。永初元年庚申终。春秋五十一。

释昙诜法师昙诜广陵人。幼而出家。为远公弟子。颇通外学。别识山中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枝干善恶甘苦之味。尤能讲说。风神超朗。气岸凝远。审于传写。

持本不移。注维摩经。着穷通论莲社录。建寺后五十五年。以元嘉十七年庚辰最后终。春秋七十九。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Latest release
最新发布
1卷上12-23
2卷下12-23
3卷上12-23
4卷中12-23
5卷下12-23
6第一回12-23
7第二回12-23
8第三回12-23
9第四回12-23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