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节选)
唐代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
2、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5、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6.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zhé),通“谪”,被发配,被流放。)

二、古今异义词
等死
古义:一样,同样。
今义:等候,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到处。
今义:常常,经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怜,爱戴。
今义:怜惜,怜悯。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借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借给,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跑,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
今义:间隙。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
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会计
古义: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篝火
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
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
古义:估计
今义:限度,分寸

将军身披坚执锐
古义:亲身,亲自
今义:身体

三、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修饰动词。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的火,指鬼火。

狐鸣呼曰
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书:名词作动词,书写

法皆斩
法: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手指指着。

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尉果笞广
笞:名词作动词,用竹板打。

宜多应者
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功宜为王
功:名词作动词,论功劳

四、一词多义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起辅助音节的作用)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
令辱之(代词;他,指吴广)
陈胜佐之(代词;他,指吴广)
杀之以应陈涉(代词;他们,指各县长史)
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它, 指起义的事)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功宜为王(大王)
陈胜王(称王)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修筑)
项燕为楚将(是)


乃丹书帛曰(名词作动词,书写)
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布条)


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概数词)
以数谏故(屡次)
数有功(多次)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才)
乃入据陈(于是,就)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定国号,宣称)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杀之以应陈涉(来)


与战谯门中(和)
尝与人佣耕(和……一起)
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夺而杀尉(表承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但)
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
上使外将兵(名词,圣上)


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仁道,道义)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宜多应者(响应)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数量多)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吴广以为然(正确,对的)


卜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图)
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


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
从民欲也(欲望,愿望)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连词,表假设,意思是如果)


从民欲也 (依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跟从)


比至陈(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正在)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他,指扶苏)
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他,指吴广)
以激怒其众(代词;他们,指起义的人们)
皆刑其长史(代词;他们,指郡县里被秦压迫的人)

五、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5、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
6、辍耕之垄上,“辍耕”前省略陈胜

六、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 是标准的判断句式标志 ,后演化为 ……者 或 ……也 这都是判断句)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为……)
3.未知其死也

七、倒装句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状语后置句,以尉首为状语)
2、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定语后置句,苦秦吏是郡县的后置定语) ▲

赏析

  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

  《陈涉世家》一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和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机,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浩大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文生动地记述了从大泽乡起义到张楚政权建立这一段历史进程,再现了陈胜、吴广两位起义领袖的英雄本色。陈胜有很高的阶级觉悟,并且怀有“鸿鹄之志”。这表现在佣耕时与同伴的对话中,表现在并杀两尉之后面对徒属所作的讲演中,尤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语,是对封建世袭制度的有力否定和批判。正是由于他富有远见,他的话具有鼓动性,才能收到徒属皆日“敬受命”的效果。作为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都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为起义作出周密的谋划和部署。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陈涉等人起义的直接原因。面临必死处境时,陈胜和吴广当机立断,密谋起义,决心率众闯出一条生路来,说明他们对起义的时机把握得很好。二人密谋中,陈胜对时局作了精辟的分析,把握了“天下苦秦久矣”这一社会背景。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因为“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提出这一口号,则“宜多应者”。他们在卜者启发下,精心策划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两件“灵异”事件,骗过了其他戍卒的耳目。他们合演的杀将尉的双簧戏,成功地点燃了起义的导火线,这些都能说明他们善于谋划。

  后文中的“诸郡县,苦秦吏者”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与上文“宜多应者”相呼应,这两句话的前后照应说明了陈胜的分析完全正确,体现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也正是陈涉这种谋划、洞察的能力,才造成起义一呼百应,并迅速遍及全国局面。

  陈胜、吴广在密谋起义之时曾找人算卦,后来又在卜者暗示下演出了丹书和狐鸣两出骗局。这种为推翻一个政权而造舆论的骗术,在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关头屡见不鲜。当广大群众畏天命的意识很浓厚的时候,举事者想要“威众”,以种种骗术把自己表现成受命于天的超人是最取巧、最见效的手法。然而,陈胜、吴广自己并不迷信天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他们的真实思想。作者司马迁更在记叙陈胜、吴广行卜时,特意点破“卜者知其指意”,既“知其指意”,则“足下事皆成,有功”云云,至于“卜之鬼乎”,分明是在参与密谋。《陈涉世家》在行文中使此类骗术昭然若揭,《高祖本纪》中对刘邦制造的斩蛇之类的神话也持保留态度,这都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的历史观。

  两个将尉在大泽乡起义中并没有过失,他们和吴广的一场冲突是起义领袖预谋的,但最终仍不免一死。这是因为他们是秦王朝势力的代表人物,在残酷的阶级斗争面前,充当了起义军的对立面,故难逃成为牺牲品的命运。攻下蕲县这第一个县城后,陈胜和吴广及时派葛婴带领人马到蕲县以东开辟新战场,以便迅速打开局面,同时不失时机地立国称王,建立起农民政权。这些都说明他们在起义初期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成功地担当了领袖的责任。陈胜在战斗中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这些都是领袖人物不可或缺的素质,在陈胜、吴广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上述人物性格特点是通过具体事件或细节的记叙表现出来的,不难看出,《史记》在为一个个历史人物立传时,不仅记录其生平大端,而且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示与人物活动相关的背景、环境,从而再现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这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主要体现。▲

赏析

  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

  《陈涉世家》一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和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机,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浩大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文生动地记述了从大泽乡起义到张楚政权建立这一段历史进程,再现了陈胜、吴广两位起义领袖的英雄本色。陈胜有很高的阶级觉悟,并且怀有“鸿鹄之志”。这表现在佣耕时与同伴的对话中,表现在并杀两尉之后面对徒属所作的讲演中,尤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语,是对封建世袭制度的有力否定和批判。正是由于他富有远见,他的话具有鼓动性,才能收到徒属皆日“敬受命”的效果。作为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都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为起义作出周密的谋划和部署。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陈涉等人起义的直接原因。面临必死处境时,陈胜和吴广当机立断,密谋起义,决心率众闯出一条生路来,说明他们对起义的时机把握得很好。二人密谋中,陈胜对时局作了精辟的分析,把握了“天下苦秦久矣”这一社会背景。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因为“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提出这一口号,则“宜多应者”。他们在卜者启发下,精心策划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两件“灵异”事件,骗过了其他戍卒的耳目。他们合演的杀将尉的双簧戏,成功地点燃了起义的导火线,这些都能说明他们善于谋划。

  后文中的“诸郡县,苦秦吏者”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与上文“宜多应者”相呼应,这两句话的前后照应说明了陈胜的分析完全正确,体现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也正是陈涉这种谋划、洞察的能力,才造成起义一呼百应,并迅速遍及全国局面。

  陈胜、吴广在密谋起义之时曾找人算卦,后来又在卜者暗示下演出了丹书和狐鸣两出骗局。这种为推翻一个政权而造舆论的骗术,在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关头屡见不鲜。当广大群众畏天命的意识很浓厚的时候,举事者想要“威众”,以种种骗术把自己表现成受命于天的超人是最取巧、最见效的手法。然而,陈胜、吴广自己并不迷信天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他们的真实思想。作者司马迁更在记叙陈胜、吴广行卜时,特意点破“卜者知其指意”,既“知其指意”,则“足下事皆成,有功”云云,至于“卜之鬼乎”,分明是在参与密谋。《陈涉世家》在行文中使此类骗术昭然若揭,《高祖本纪》中对刘邦制造的斩蛇之类的神话也持保留态度,这都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的历史观。

  两个将尉在大泽乡起义中并没有过失,他们和吴广的一场冲突是起义领袖预谋的,但最终仍不免一死。这是因为他们是秦王朝势力的代表人物,在残酷的阶级斗争面前,充当了起义军的对立面,故难逃成为牺牲品的命运。攻下蕲县这第一个县城后,陈胜和吴广及时派葛婴带领人马到蕲县以东开辟新战场,以便迅速打开局面,同时不失时机地立国称王,建立起农民政权。这些都说明他们在起义初期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成功地担当了领袖的责任。陈胜在战斗中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这些都是领袖人物不可或缺的素质,在陈胜、吴广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上述人物性格特点是通过具体事件或细节的记叙表现出来的,不难看出,《史记》在为一个个历史人物立传时,不仅记录其生平大端,而且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示与人物活动相关的背景、环境,从而再现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这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主要体现。▲

上一页:管晏列传 下一页:项羽本纪赞
全部评论(0)
书画名家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