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近现代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解释: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
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注释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之西,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传为唐朝仙人吕洞宾所居,故名。李进即江青。
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
仍从容:指劲松面对飞渡的乱云仍从容不迫。
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
险峰:在山崖上才能领略到这样无限的风光。▲

赏析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里。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此诗头两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是说,在苍茫的暮色中,你看那刚劲的青松,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飞舞的云雾也显得从容不迫。这两句写劲松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

  “暮色苍茫”描绘了“劲松”所处的时空环境,用来象征一种暂时混乱不清的局面。1959年到1961年,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大量减产,进口粮食又受到封锁,口粮严重短缺,人心不稳。再加上工业生产也急速下降,人们一时感到恐慌,前途渺茫,迷失了方向。

  在“暮色苍茫”的情况下,那些飞鸟也都躲在自己的窝里,惟有那棵不屈不挠的“劲松”送走了多少个“暮色苍茫”的夜晚,“乱云飞渡”是当时的实景,描绘出乱云的凶猛、它象征当时来自国外反动政治势力的压力。具体指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疯狂叫嚣要反攻大陆;各国反动势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进行了大肆攻击;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面对暮色中的乱云,劲松仍然从容不迫地挺立在那里,毫不动摇;面对各国反动派反华大合唱,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吓倒,而且进行了顽强有力的反击,经受了磨炼,取得了胜利。“仍从容”表示临危不惧、毫不动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气魄。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仙人洞自然天成,它的无限风光在险峻的山峰之上。这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要想看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必须登上最险要的高峰。推而广之,我们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扫除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必须出大力,流大汗,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对一个人来说,要想成为“劲松”,就必须经受住各种艰苦的磨难和考验。

  这首诗通过对劲松和仙人洞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寓理于景。毛泽东根据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首先塑造两个主要形象:“劲松”和“仙人洞”。然后塑造“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诗中,从而构成了庐山仙人洞这一“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它不但形象生动,气势宏伟,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启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为了实现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奋斗;或者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都应该充满必胜的信心,进行不懈的努力,敢于攀登险峰,去夺得最后的胜利。因此,这首绝句成为了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赏析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里。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此诗头两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是说,在苍茫的暮色中,你看那刚劲的青松,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飞舞的云雾也显得从容不迫。这两句写劲松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

  “暮色苍茫”描绘了“劲松”所处的时空环境,用来象征一种暂时混乱不清的局面。1959年到1961年,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大量减产,进口粮食又受到封锁,口粮严重短缺,人心不稳。再加上工业生产也急速下降,人们一时感到恐慌,前途渺茫,迷失了方向。

  在“暮色苍茫”的情况下,那些飞鸟也都躲在自己的窝里,惟有那棵不屈不挠的“劲松”送走了多少个“暮色苍茫”的夜晚,“乱云飞渡”是当时的实景,描绘出乱云的凶猛、它象征当时来自国外反动政治势力的压力。具体指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疯狂叫嚣要反攻大陆;各国反动势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进行了大肆攻击;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面对暮色中的乱云,劲松仍然从容不迫地挺立在那里,毫不动摇;面对各国反动派反华大合唱,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吓倒,而且进行了顽强有力的反击,经受了磨炼,取得了胜利。“仍从容”表示临危不惧、毫不动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气魄。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仙人洞自然天成,它的无限风光在险峻的山峰之上。这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要想看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必须登上最险要的高峰。推而广之,我们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扫除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必须出大力,流大汗,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对一个人来说,要想成为“劲松”,就必须经受住各种艰苦的磨难和考验。

  这首诗通过对劲松和仙人洞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寓理于景。毛泽东根据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首先塑造两个主要形象:“劲松”和“仙人洞”。然后塑造“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诗中,从而构成了庐山仙人洞这一“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它不但形象生动,气势宏伟,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启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为了实现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奋斗;或者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都应该充满必胜的信心,进行不懈的努力,敢于攀登险峰,去夺得最后的胜利。因此,这首绝句成为了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创作背景

   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
上一页: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下一页: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全部评论(0)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