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网坠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网坠,又叫“沉子”,与“浮子”相对,是一种渔猎工具,使用时系在渔网底部,能使网迅速下沉。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最迟在6000年多前的半坡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渔网了。这一点,在全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量出土的陶网坠中可得以印证。那时先民们使用的撒网和拉网都要用到网坠。
网坠多为灰陶烧制,黑陶网坠稀见。其形制大同小异,表面均打磨光平,中间一般设一横向凹槽,两端各有一个竖向凹槽,这类网坠称为双缢形网坠,凹槽也称绳槽,用于把网坠固定在网上。有一些陶网坠呈中空的圆柱体,可以穿在渔网上。还有一些石制的网坠,如良渚遗址中就有出土。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陶网坠均呈圆柱状,大多数仅在两端有下凹沟槽,少数在中间多刻一道凹槽。细砂和泥质陶约略各半。体型均较小,长2-3厘米,径仅1-1.5厘米,说明当时多数在浅水处捕捞。在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中,考古队员们曾在平潭岛上采集到长近1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石网坠,可以作为昙石山遗址出土的网坠为浅水捕捞的佐证。

网坠到现代仍有广泛应用,多以长约二至三寸之铅条或其他金属为之,造型却与几千年的陶网坠差别并不太大。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上一页:清道光粉彩八卦洗 下一页:陶壶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