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款画珐琅团花盖罐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乾隆款画珐琅团花纹盖罐,清乾隆,通高38.7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12.2厘米。   罐圆形,丰肩,圈足。通体在白色地彩绘各式团花图案。团花形状、色彩各异,大小有别,或聚或散,散布周身。肩及足的上部分别环饰如意云头纹一周。足内中心蓝线双圈内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罐的装饰色彩极为丰富,有红、粉、浅蓝、宝蓝、深蓝、赭、淡绿、深绿、草绿、杏黄、明黄等二十多种,几乎涵盖了画珐琅工艺中所有的颜色。其饰纹色彩艳丽,清新活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罐在画珐琅品种中属少有的体量大的器物,体现出纯熟的制做能力和水平。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金属制作工艺的一种,亦用以制作金铜佛像。用铜板(金、银板)按佛像造型分成几部分锤打成形,然后焊接为一体,再经打磨、錾刻、鎏金等工序完成佛像的制作,以这种工艺制作的佛像一般比铸造像造价便宜。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珐琅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电话: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