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螭纹方奁,清乾隆,通高27.3厘米,口径16x17厘米,底径6x17厘米。清宫旧藏。 奁弧形盖,直壁下敛,方形圈足,足四边中部各有一半圆形孔,盖面至足部施八道鎏金齿状出戟。盖面近钮处饰雷纹,中部饰波曲纹,近沿处饰螭纹。器体分三层,分别装饰形态各异的螭纹。 此器仿照商代青铜礼器方彝制作而成,胎体厚重,制作规整,色彩沉稳,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是清乾隆朝珐琅仿古器中的精品。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器身凸起扉棱谓之出戟。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总的特点是长带形,两端钩曲,始见于西周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