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木荷花纽“大雅斋”组印 清晚期故宫博物院
清晚期

“大雅斋”组印,共四方,分别为“大雅斋”印、“天地一家春”印、“澂心正性”印、“乐寿堂”印,共贮于一木匣之中。四印皆檀香木质,荷花纽方形印,汉文篆书。其大小相同,皆面宽1.2厘米,长3.1厘米,通高3.7厘米,纽高1.6厘米。   这是一组慈禧太后通用的闲章。其中“大雅斋”、“天地一家春”、“乐寿堂”均为宫殿玺。大雅斋在宫中和圆明园均有,此印所指当为宫中养心殿后殿的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经常光顾挥毫染翰之处,清人宫词中的“大雅斋中写折枝”即指此事。天地一家春在圆明园,位于九州清晏东路,为妃嫔寝宫。慈禧太后当年也住在这里,并受到咸丰帝的宠幸。对此发迹之地她一直念念不忘,故制作多方“天地一家春”玺。乐寿堂亦有多处,此玺所指盖为宫中宁寿宫中的乐寿堂,慈禧太后曾居住于此。关于乐寿堂,乾隆帝在其《题乐寿堂诗》注中曾讲道:“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名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以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晚清时这里是慈禧太后的重要活动场所。   “澂心正性”为成语玺,“澂心”即澄心,指人思想纯洁、清静,出自《淮南子•傣族训》:“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始终,可谓知略矣。”澂心正性意为澄清思想,理顺情志,表明思想纯正与情志端正同样重要,只有加强品德修养,才能通达治国方略。清代在宫中长春宫前门和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东间都悬挂有“澂心正性”匾额。慈禧太后以此为文,刻制了多方宝玺,钤盖于其御笔书画之上,亦表明了同样的意思。大雅斋是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建筑内的一处斋名。“天地一家春”原为慈禧在圆明园的住处,“大雅斋”遂成为慈禧的私人堂款。光绪时期,储秀宫、长春宫、体和殿、乐寿堂等慈禧居住、活动过的地方都有大雅斋款的瓷器。镌刻诗词成语的印章,一般钤盖在书页上。为区别于公章与名章,故称为闲章。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方略本意为计划、权谋、策略之意。清代从康熙年平定“三藩”叛乱起,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修书,纪其始末。是为《方略》或《纪略》。《清会典·办理军机处·方略馆》:“方略馆总裁,掌修方略”。清代纂修《方略》(《纪略》)约有50余种。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印玺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