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款画珐琅西洋人物图花觚,清乾隆,高25.6厘米,口径11.5厘米。清宫旧藏。 花觚撇口,鼔腹,高足,平底。自腹部向上、向下对称饰錾刻鎏金的蕉叶纹各一周。通体在黄色珐琅地上分三层做装饰。上层做四面开光,内饰胭脂色山水图,外饰缠枝花卉纹。中部四面以大卷叶大开光,内绘西洋人物图景,两两相对。下层亦饰缠枝花卉纹。底部白色,中心双方框内书“乾隆年制”款。 此器系仿古代青铜觚的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色彩鲜艳纯正,纹饰描绘精致,是珐琅器中的精品。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原为商周时期流行的酒器。宋代各窑按其形进行烧制,仍保留着早期的特点。元、明、清各时期尽管也有烧制,但结合瓷器的特点有所变化。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