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描金靠背 清中期故宫博物院
清中期

清中期,通长153.5厘米,宽82.5厘米,座面高8.2厘米。 此物由座面、座架两部分对接而成,中间有活动榫卯把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不用时可摘下榫头,将后靠背放倒,再装进高40厘米,长、宽各90厘米的箱子里。座面用直径5厘米的八角形紫金锭香料片拼接而成,其上线刻填金云蝠和莲花纹,四周环以线刻填金回纹边。座面边沿宽3厘米,饰描金万字锦纹地间蝙蝠纹。活动支架用圆形木料做成,饰以描金花卉,支架有镂雕夔纹花牙,起加固和美化的作用。 此靠背造型华美,舒适实用。其制作材料有独特之处,座面与后底板以及围栏中镶嵌的夔纹片是用紫金锭香料片制成。清代有用紫金锭香料片制成念珠、手串、斋戒牌等物的习俗,但将其大面积地应用在家具上尚属罕见。在故宫博物院家具收藏中仅此一件,弥足珍贵。亦称欹床。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种坐具,现已很少见。其形式犹如椅子的靠背,是一种无座腿甚至无座面的坐具。其背后安有可以撑放的活动支架,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调节靠背的角度。它多在床榻上或席地使用。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说:“靠背以杂木为框,中穿细藤,如镜架然。高可二尺,阔一尺八寸,下作机扃,以准高低,置之榻上,坐起靠背,偃仰适情,甚可人意。”宋、明绘画中也可见到此种坐具。指紫金石,产于青州临胊(今山东省境内),紫色。清《砚小史·青州紫金石》中引唐彦猷《砚录》记载:“……此石盖出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胊界,掘土数丈乃得。石有数重,人所取者不过第一二重,若至第四重,润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与端歙同,而质微下。”以紫金石制砚,不知始于何时,但宋人的砚谱中已有紫金石的记述,宋高似孙《砚笺》中记载:“晚唐兢取紫金石,国初已乏。”由朱砂、雄黄、麝香、沉香等20几种名贵中药制成。其药用价值为预防时疫、防止蓄积中毒。清代帝后及上层贵族常将其作为香料,或制成香料袋、手串、念珠等戴在身上,散发出香气以示高贵。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以“卍”字为中心向四外延伸所衍化出的多种形式的锦纹统称“万字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图案。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念珠又称数珠,为佛教中记数之随身法物,数量有所不同,所表征之意义也有别,如108颗念珠象征断除108种烦恼。据记载,我国佛教使用念珠始于隋唐时期。  斋戒时用的祭器。《清会典》载:“斋戒牌木制,饰以黄纸,以清汉文书斋戒日期。”皇帝在宫中斋戒时,设于斋宫丹陛左侧。斋戒之日,皇帝与王公大臣也必须佩戴斋戒牌。这种斋戒牌“广一寸,长二寸,书清汉斋戒字,佩著心胸之间。”形制质地也各有不同,有方形,也有圆形;有玉质、木质,也有象牙质的。                古人于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作乐,不吃荤,整洁心身,以示敬诚,称为斋戒。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家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