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松石末蟠螭纹豆 战国前期故宫博物院
战国前期

嵌松石蟠螭纹豆,通高39厘米,宽24厘米,重3.05kg。
豆圆形,两侧有双环耳,束腰,高足,盖顶有平捉手,可以倒置。盖、器身饰蟠螭纹,高足两端饰垂叶纹,中部饰菱纹。通体纹饰均以松石末镶嵌。蟠螭,即盘曲的龙,躯体较为粗壮。《文选》:“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又名蟠螭纹,青铜器纹饰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图案近似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体蟠屈。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盛食器,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青铜礼器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矛带有锋刃的两翼称“叶”。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上一页:史尸簠 下一页:四虎镈
全部评论(0)
青铜器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