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形匜 春秋后期故宫博物院
春秋后期

匏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3.1厘米,宽40厘米,重6.32kg。
匜作半匏状,曲缘,近口处饰一周绹纹。短槽流,与流相对的一侧腹部内收,鋬衔小环。下具3个扁长的矮足。《左传》有“奉匜沃盥”之语,所以匜当为盥洗注水之器。本器设计成瓢形正是应其功用而为。匏(音咆),即俗称之葫芦。匏器是用葫芦制成的各种器皿。我国种匏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距今已有七千年之久。据考古资料,以模范制匏器在战国时即出现,明清时制匏工艺大大发展,康熙、乾隆朝达到鼎盛,品类丰富,工艺成熟。由于制匏工艺方法独特,不施斧斤而纹理天成,因此不仅在当时是宫廷一绝,即使在世界工艺史上也堪称绝无仅有。 匜(音仪),古时的盥洗用具,《左传》有“奉匜沃盥”之语。青铜器和瓷器中均有此器。青铜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传世瓷器中最早的匜见于汉代,唐、宋时都有烧制,元代瓷匜以景德镇产品最为多见,有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白花和蓝釉描金等品种。 即绳状纹。其形如两条绳相纠缠,每条绳或不分股,或作两股、三股、四股不等,多饰于器物的口沿、圈足、耳等部位,约流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上一页:兽形匜 .. 下一页:椭升
全部评论(0)
青铜器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