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者旨於赐剑 春秋后期故宫博物院
春秋后期

越王者旨於赐剑,春秋后期,通长64厘米,宽4.7厘米,重1kg。
剑前锷略有弧曲。“茎”作实心圆柱形,茎上有两道箍,便于缠“缑”。“格”宽而厚。剑格两面共有铭文8字,一面为“越王者旨”;另一面为“越王於赐”。
此剑的所有者为“越王者旨於赐”。“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於赐”则为名。越王於赐即越王鼫与(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子。
与此剑同铭器传世共有7件。古代武器之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佩剑同时有表明身份等级的作用。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青铜剑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限制,剑身一般较短(50cm以下),至战国末期才有长剑出现。剑从两面的刃称为“锷”。剑一般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圆形或扁形的剑柄称作“茎”。缑(音沟),刀剑柄上所缠的绳称作缑。茎和腊连接处呈凹字形或条形,起护手作用的部位称为“格”,又称“镡”。位于剑柄与剑锋间,作挡隔,用以护手。一般为铜质,在玉具剑上则以玉为之,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流行于汉代,宋、元后出现了片状作品,装饰性更加明显。对于剑格,古人有许多称谓,或曰“珥”,或曰“璋”,或曰“琫”,“剑格”是今人据其所处的位置而给的名称。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上一页:蟠虺纹鉴 .. 下一页:矢镞 ..
全部评论(0)
青铜器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