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飞熊纽“朝乾夕惕”宝 清雍正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

  “朝乾夕惕”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飞熊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厘米见方,通高7厘米,纽高4厘米。   “朝乾夕惕”语出《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意为终日勤奋谨慎。此宝刻于雍正元年(1723),《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飞熊钮图书一方……奉旨:飞熊钮图书镌‘朝乾夕惕’……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飞熊钮图书一方,镌‘朝乾夕惕’四字……怡亲王呈进。”该宝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雍正帝勤政在清代帝王中是出名的。他的多篇诗文记录了其孜孜不倦勤奋工作的情景。“勉思解愠鼓虞琴,殿壁书悬大宝箴。独览万几凭溽暑,难抛一寸是光阴。”“虚窗帘卷曙光新,柳絮榆钱又暮春。听政每忘花月好,对时惟望雨旸匀。宵衣旰食非干誉,夕惕朝乾自体仁。风纪分颁虽七度,民风深愧未能淳。”最能体现雍正帝勤政的是他留下来的大量朱批谕旨。这些谕旨都是雍正帝在地方官员上奏的密折上随手而批,每折 “数十言,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对这些密折,雍正帝是每折必看,并作出相应的批示。“此等奏摺,皆本人封达朕前,朕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紧张的时候,每天要批阅几十件,常常到深夜。在朱批上经常看到他夜以继日工作的记录。   雍正帝认为“朝乾夕惕”讲的是人君之事,只有人主才配得上此四字,故而极重视之。雍正三年(1725)二月年羹尧上表,颁扬雍正帝的朝乾夕惕,但把“朝乾夕惕”误书为“夕阳朝乾”,雍正帝大发雷霆,说年羹尧“不欲以‘朝乾夕惕’归之于朕耳”。雍正帝曾颇为自信地说:“因思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励精为先,以怠荒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无忝于古训,实未负我皇考付托之深恩也。”他把“朝乾夕惕”、“兢兢业业”刻入他的印章中,既是自励,也是自诩。   此宝之飞熊纽雕刻精细,为清早期印纽雕刻之代表作品。叶腊石之一种,产于福建福州市郊寿山,因名寿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其中以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品质为高。寿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优良材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据传说有“飞熊入梦”,预兆帝王必得贤臣。  《周易》即《易经》,是迄今最古老的占卜书,其内容对上古社会有所反映,记载了古人的一些思想意识。<BR>  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设立作坊。四十七年(1708年)全部迁出养心殿,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今废)北的一带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造办处设管理大臣2人,总管郎中2人,员外郎2人,主事、委署主事各1人,库掌、委署库掌24人,笔帖式15人。还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1名,负责造办处匠役进宫修造事宜。造办处下设馆、处、作、厂等作坊,分工明确,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库守、苏拉等,承应各项差务,所属各种匠役约二百名。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养心殿造办处……掌制造器用,凡治器之作十有四……”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随手:旧称乐队伴奏人员。  年羹尧(1679--1726年),雍亲王藩邸旧人,其妹为雍正帝之年贵妃。康熙末年任为川陕总督,在雍正即位前后的政治斗争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后以居功自傲为由被雍正帝处死。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印玺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