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龙凤纹炉,明宣德,高23.5厘米,口径37.5厘米,底径36厘米。清宫旧藏。 炉菱花瓣式,共九瓣,铜鎏金象首足。通体装饰依造型均匀分隔区域,每个区域内饰相同的云龙和云凤纹,周身龙凤相间,排列整齐。 此炉色彩纯正,珐琅质地晶莹,是明早期掐丝珐琅器中的精美之作,其形体硕大,亦属少见。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