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玉为青绿色,通体有黄色沁。器呈一端粗、一端细的圆管状。表面用阴刻技法通体雕刻勾云纹。中间一通孔,用于穿系。
这种管状器,又称“子”。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流行。虽是小件玉雕,但造型多样,主要有圆形、方形等,有的甚至在管外做出廓镂雕。表面或光素无纹,或雕刻各种纹饰,十分精美。这类小件玉器多用于佩饰,有的也作为嵌饰。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即在玉璧的孔内或外侧镂雕出龙凤纹样。战国时期始见镂雕玉璧,汉时极为流行。汉代有些玉璧在一侧还出现凸起的镂雕装饰,其高度有时超过璧的直径,称“出廓”璧。出廓部位一般雕作螭龙对拱形,有些螭龙间还有“益寿”、“长乐”、“宜子孙”等字样,因此又有人称之为“拱璧”。清代宫廷大量仿制汉代作品,制造了许多镂雕出廓璧,只是尺寸略小于汉代。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