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交龙纽“奉天之宝” 故宫博物院

  金“奉天之宝”玺,清初,通高17.5厘米,边长12厘米。   此玺为清初皇帝的印信,模制而成。方形,交龙纽,并附“奉天之宝”圆形牙牌。 “奉天”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祖训》“奉天法祖”之典,清入关前制此印玺,有欲与明朝争天下之意。“奉天之宝”为盛京皇宫收贮的十方宝玺之一,位列第五。用模型使陶泥成型的一种方法。根据此件罗汉像内、表面特征和内部形状,可以推测出其陶胎的制作工艺是在雕塑成形后制作了外部模具,然后将胎泥按压在模具上,再安装内部隔板和桶状结构,最后打开外模修整外形。帝后宝印的纽制之一。其纽形为两条相向的龙躯体合二为一。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今辽宁省沈阳市。盛京是清代龙兴之地,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关外建立的最后一座都城。1625年3月,努尔哈赤率众迁都沈阳。随着后金政权在东北势力的发展,盛京都城城垣及皇宫的建筑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努尔哈赤、皇太极死后葬于此地的福陵和昭陵。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使皇室贵胄子弟永记清朝开国创业之艰难并缅怀先祖,定期至盛京恭谒祖陵。盛京皇宫即今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肇业重地,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即改作“留都”。本着“敬天法祖”,“不忘根本”的方针,自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将包括图书在内的大量重要藏品入贮于此,并相应增建了崇谟阁、敬典阁、文溯阁等藏书楼。《清实录》即贮于中路西所崇谟阁内的金龙柜中,其建筑形式与中路东所的敬典阁(贮《玉牒》处)相似,为重檐歇山式两层楼阁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环绕周围廊。檐下设斗拱,梁架绘金龙和玺彩画,显示崇谟阁在皇宫中的重要地位。 清制,凡《圣训》、《实录》、《玉牒》等重要史籍修成,均举行隆重的尊藏仪式,恭送皇史宬、乾清宫和盛京三处收藏。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印玺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