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93厘米,长59.5厘米,宽45.5厘米。 椅靠背和扶手皆打槽装板,中心开光,成四面卷口牙,上雕双龙纹、回纹。藤心座面。座面下、腿间之步步高枨下均安罗锅枨。 据登记档案记载,此椅为道德堂之物。道德堂位于西六宫之翊坤宫西配殿,为清代嫔妃居所。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中国传统椅式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明、清时期。其特点是圆材直腿,多带侧脚收分。许多玫瑰椅的后背较矮,与扶手高度相仿,其靠背、扶手及座面下的构件装饰花样繁多。玫瑰椅为扶手椅中最轻便的一种,其靠背低于一般窗台,便于靠窗陈设。北方称“玫瑰椅”,南方称“文椅”。“玫瑰椅”之名目前未见诸历史文献,仅在明《鲁班经匠家经》中有“瑰子式椅”之名称,因无图释,尚不能确定所指即匠师们所谓的“玫瑰椅”。亦称欹床。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种坐具,现已很少见。其形式犹如椅子的靠背,是一种无座腿甚至无座面的坐具。其背后安有可以撑放的活动支架,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调节靠背的角度。它多在床榻上或席地使用。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说:“靠背以杂木为框,中穿细藤,如镜架然。高可二尺,阔一尺八寸,下作机扃,以准高低,置之榻上,坐起靠背,偃仰适情,甚可人意。”宋、明绘画中也可见到此种坐具。用开槽口的方法嵌装板片,称为“打槽装板”。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明清家具术语,是赶材的一种,即前枨最低,两侧枨稍高,后材最高,以此美其名曰“步步高”。古代家具中凡两端低中间高,形如罗锅的枨子皆可称为“罗锅枨”。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