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漆鱼纹耳杯,西汉,高5.4厘米,口径17.5-9.2厘米,连耳宽12厘米,底径9.5-5.7厘米。
杯斫木胎,胎质较战国时的耳杯薄轻。杯口呈椭圆形,深腹弧壁,平底,矮圈足,新月形耳,耳面上翘。杯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内底正中用黑漆勾绘小鱼一尾,构图极简练。
此耳杯出土于荆州江陵高台28号西汉墓。其装饰纹样简洁写实,是西汉漆器装饰纹样的新特点。西汉漆器纹样的总体风格趋于写实,主题内容由抽象向具象发展。具象的鸟纹、鱼纹等写实性极强的动物纹样上升为主导地位,且作为主题纹饰,很少使用辅助纹样,多是在红漆地上直接用墨彩勾绘。西汉中期的漆器纹饰较早期更加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反映了西汉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 以鱼与余同音,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鱼”。宋代南北各窑已多有用此题材,在元代景德镇、吉州、磁州、龙泉各窑制品中亦常见,至明清彩瓷中使用更为广泛。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又名羽觞、耳桮。羽觞之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瑶浆密酌,实羽觞些。”汉晋唐人的辞赋中都见羽觞之称,《汉书·外戚列传·下》有“酌羽觞兮消忧”之句。西汉称桮和耳桮,《史记·项羽本纪》“幸分我一桮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漆书“君幸酒”和“君幸食”等字样,故可肯定耳杯为古代盛酒、羹或其它食物的器具。耳杯最早少量出现于春秋晚期墓葬中,及至战国早期则大量出现。耳杯口一般均呈椭圆形,弧壁,平底,少数有假圈足。器内多髹红漆,外髹黑漆。根据耳部的不同形状,大体可分为方耳杯、圆耳杯两种类型,也有少量的高座耳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