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描金云蝠纹赏瓶 清宣统故宫博物院
清宣统

粉彩描金云蝠纹赏瓶,清宣统,高40厘米,口径10.2厘米,足径12.7厘米。清宫旧藏。
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瓶外壁通体以粉彩描金装饰。腹部主题纹饰云蝠纹,肩部两道金彩弦纹之间以粉彩描绘宝相花间以金彩篆体团“寿”字。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
此瓶式一般用于皇帝赏赐,故曰“赏瓶”,系清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型,一直延续烧造至清末宣统朝。雍正至咸丰朝多以青花缠枝莲纹作主题纹饰,因“青莲”与“清廉” 谐音,故皇帝赐给臣下,是希望其能“为政清廉”。同治以后又新添了粉彩、粉彩描金及单色釉等品种。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瓶式之一,是清代雍正朝的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鼓励被赏赐者“为政清廉”。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