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鱼藻纹蒜头瓶 明万历故宫博物院
明万历

五彩鱼藻纹蒜头瓶,明万历,高40.3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3.7厘米。

瓶蒜头口,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青花五彩装饰,釉上彩有红、黄、绿、褐、紫彩等。腹部绘鱼藻纹,颈部绘折枝梅花纹。上下衬以变形莲瓣、卷草等。口沿下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瓶属于当时宫中的陈设用瓷,造型端庄凝重,优美典雅,纹饰细腻,线条流畅。

鱼藻纹蒜头瓶这类大件彩瓷均为万历时新创。这种瓶除了以鱼藻纹装饰者以外,尚见有以鸳鸯莲花纹和龙穿花纹装饰者。

明代万历青花五彩的风格与早期五彩迥然不同,前者用色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颜色多用红、黄、绿、紫等饱和色,而不用浅淡的中间色,以红浓绿艳取胜。绘画用笔豪放不羁,线条挺健有力。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br>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br>在陶瓷发展史上,鱼纹出现较早,新石器时期陶器上已有发现,以后历代沿袭。“鱼”、“余”同音,具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含义。鱼藻纹成为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传统题材,在明清两代尤为常见。瓶式之一。仿秦汉时期铜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状而得名。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