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团龙瓶 明万历故宫博物院
明万历

素三彩团龙瓶,明万历,高37.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16厘米。
瓶锔口,短颈,溜肩,瘦胫,圈足外撇。颈部及近足处均绘有一周黄彩宽带纹,肩部以青花莲瓣纹,外壁以孔雀蓝釉为地,黄彩饰龙纹
素三彩是指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釉上彩瓷。器表纹饰以黄、绿、紫彩为主,不用或少用红彩,故称素三彩。清人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有“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好的纹样内,然后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万历素三彩器出现色地叠烧工艺,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等。此器是以孔雀蓝釉为地,上施黄彩,虽然彩有剥落,且不甚均匀,但我院收藏明万历素三彩器仅此一件。
陶瓷中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低温彩釉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经低温再次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色,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景德镇,清代康熙年间进一步发展。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一种身尾卷曲的龙形纹样。此纹饰仅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它存在的时间较短,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依据。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饮流斋说瓷》,十卷,许之衡撰,民国年间铅印本。许之衡(?—1925年),字守白,广东广州人。他早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和研究国学。本书是他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书分:书成自题六十韵(前言)、概说第一、说窑第二、说胎釉第三、说彩第四、说花卉第五、说款识第六、说瓶罐第七、说杯盘第八、说杂具第九、说疵伪第十。每卷分别加以详细的说明,条理清楚。虽然陶瓷研究不是许之衡的专长,但是此书对瓷器的研究和鉴赏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