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阿拉伯文烛台 明正德故宫博物院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明正德,高24.6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13厘米。
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为撇口,折底,盘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体青花装饰。小托盘外壁绘如意云头纹,大托盘外壁绘勾莲花枝纹,间以菱形纹饰。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圆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开光上下绘勾莲花枝纹及菱形纹。近足底处绘如意云头纹。外底署青花楷书 “大明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装饰。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当时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这种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装饰是研究明代中叶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实物资料。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照明用具,此处为佛前供器。其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已有各式精美的铜烛台,三国两晋时期制瓷工艺发展,青瓷烛台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铜烛台。三国有羊形烛台,西晋有狮形烛台,南朝有四管带座烛台。隋唐时期烛台的造型更加丰富。明宣德有青花八方烛台,烛台上置蜡烛形插柱。正德时期的烛台基本保持明初烛台之结构,清代仍沿袭这一器形。景德镇窑生产的明清瓷器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图案。常见于青花、彩瓷上,是把单独的花朵以勾线连结起来,构成具有多变的形式活泼或具图案效果的纹饰。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亦称“梵字”、“梵语“、“梵书”,是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梵文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