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 明宣德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

红釉描金龙纹碗,高8.8厘米,口径20.9厘米,足径9厘米。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红釉,口沿一周呈白色,称“灯草边”。内外壁均以金彩描绘二龙戏珠纹,外壁近底处以金彩绘变形莲瓣纹一周,金彩虽已脱落,但图案依稀可见,可以想见原初金彩与鲜红釉相辉映的富丽气度。足内施白釉,无款。

清乾隆帝曾于丁酉年作诗赞此宣德红釉碗:

“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

沼澄铁旋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明宣德红釉的胎、釉都较永乐时期略厚,红釉发色微深,有的呈暗红色,器型也多于永乐时期。由于铜红釉对窑室气氛极度严格,烧制困难,宣德以后红釉制品渐少。今日所见明永乐、宣德红釉器物皆为精品,弥足珍贵。颜色釉品种之一。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初创阶段呈色多偏暗。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前人称之为鲜红。它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因此高温铜红釉是最难烧造的颜色釉品种,历来为人珍视。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器色鲜艳。因是当时祭日坛的用器,故也称祭红,又有积红、宝石红等异称。

颜色釉品种之一。其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色釉瓷器如红釉等,口边有一圈白线,其形若灯草,故名“灯草边”。明代宣德红釉及蓝釉器必有规矩的灯草边。清代雍正仿明代宣德红釉器的近灯草边处色较淡,但亦甚规矩。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