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钧玫瑰紫釉盘 明宣德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

仿钧玫瑰紫釉盘,明宣德,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9.2厘米。清宫旧藏。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足底切削整齐。通体施玫瑰紫釉,釉面棕眼密集。口沿处因高温熔融状态下釉层垂流而呈酱黄色。足内无釉,有糊米色斑。无款。

明前期御窑瓷器的质量为有明一代之冠。其间,摹仿宋代名窑瓷器之风一度兴起。明代景德镇御窑仿钧釉瓷器始见于宣德朝,御窑厂烧造了一定数量的仿钧窑瓷器,传世品多为盘、碗类。

是宋代钧窑创烧的一种窑变釉。釉料中含有氧化铜、铁、钴、锰等呈色元素,经13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呈色绚丽多彩,斑驳瑰丽,红、蓝、青、紫相映成辉。据科学测试分析,该釉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折射短波光,使釉面呈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因釉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蓝色相映,宛若一片彩霞。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清代仿宋钧窑而制作的色釉品种。清雍正时景德镇窑的仿钧窑瓷器不仅按宋代器型制作,而且还仿其釉色。所施铜红斑或与蓝釉相混和,或单独浮于蓝釉之上,或被用作器物不同部位之间隔标志。有的仿钧釉烧成后釉面为火红色基调,杂以放射状的青蓝和金黄色,俗称火焰红。

明清两代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厂内分工计23作,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上一页:仿汝釉盘 .. 下一页:澄泥蟋蟀罐 ..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