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明洪武故宫博物院
明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高8.6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22.1厘米。
盘菱花形口折沿,瓣形的弧壁与花口对应,圈足呈梯形,细砂底,泛火石色。盘胎体厚重。图案采用釉里红线绘装饰技法,颜色鲜亮。盘心为主题纹饰,内绘折枝牡丹纹,盘心与内壁转折处绘两两对称的花卉图案,装饰繁缛,勾绘娴熟。
明洪武釉里红器装饰以植物题材为主,其植物种类之繁多,内容之新奇,是以前各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件洪武釉里红大盘纹饰富丽多彩,釉面发色纯正鲜艳,较好地体现了明初釉里红的烧制成就,在品种、数量都不甚多的明初釉里红器中堪称珍品。
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br>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对瓷器露胎部位的专门称谓。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露胎部位由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呈现出斑驳状不规则的红色与胎体本身的白色相结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在明代瓷器上出现,是由于胎土淘洗不净、含铁量较多等原因造成的,其颜色恰似被火烧过后的泥土或石头,故称“火石红”。即燧石。主要由隐晶质石英组成。外观与玉髓相似,颜色暗淡无光彩,一般为浅灰或褐黑等色,通常呈结核状、致密块状,具有显著的贝壳状断口,裂片尖锐,用铁锤敲击时能发出火星,主要产于石灰岩中。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