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仿定窑白釉水丞 故宫博物院

磁州窑仿定窑白釉水丞,元,高4.5厘米,口径2.6厘米,足距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水丞敛口,鼓腹,下承以三足。胎体较薄,内外施白釉,釉色莹白。
定窑瓷器以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装饰带动众多瓷窑烧造风格相似的产品。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证明,今日的河北、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窑场在宋、金、元时期均曾烧造过与定窑风格相似的产品。其影响不仅表现在造型和纹样上,在薄胎器成型、覆烧法推广、煤燃料利用等技术方面,更有开创之举,推动了当时制瓷业的进步。
北宋、元、金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磁县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宋代属磁州,故名。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瓷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地釉下黑、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瓶、缸、罐、碗、盆等日用品外,以瓷枕颇为著名,枕底往往有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等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的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瓷枕上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如《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等,开创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水丞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贮水,器形大多口底相若,扁腹。两晋时期烧制的青釉水丞有蛙式者。唐代越窑烧制青釉水丞,有蛙、蟾蜍式。长沙窑则烧制釉下彩及三彩水丞。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各式水丞,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天蓝釉、粉青釉、红釉、仿官、仿哥釉等品种。除瓷制外,还有玉制水丞、料器水丞。

瓷器装烧方法之一。将器物口沿向下覆置于支圈组合窑具内。用覆烧法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克服了器物容易变形的弱点。但由于覆烧出现了芒口(口沿无釉),所以文献中有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的记载。为了弥补芒口这个缺陷,遂在芒口处镶金、银、铜质的边圈。据《吴越备史》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瑙宝装器皿二十事。”此处之“金装定器”,即指这类镶金口的定窑瓷器。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