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孩儿枕(残) 故宫博物院

定窑孩儿枕(残),宋, 长15.2厘米,9厘米,高11厘米。 
此枕长方形托座,上饰一枕臂侧卧的熟睡小童,小童双眼微合,面带微笑,腰侧为枕面,枕面残缺,只余一小部分,可见釉下印有婴戏莲花纹。托座底中空,涩胎,无釉,上有墨书“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刘谨记此。”此枕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纹饰清晰,线条飘逸,具有北宋定窑白釉器的显著特征。“元佑”为宋哲宗年号,元佑元年为公元1086年。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我国北方著名窑场,历经唐、宋、金、元,大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以宋代最为兴盛。定窑瓷器以白釉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与流畅的刻花印花划花装饰为宋代白瓷之魁。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收藏的孩儿枕,堪称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写款识。北宋有明确纪年款的瓷枕极少,此件孩儿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动,制作精美,纹饰清晰,而且带有明确的纪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写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识的瓷枕,其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陶瓷纹饰工艺。即用雕有装饰纹样的瓷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后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宋代定窑印花题材以牡丹、梅花、莲花、萱草为多见,菊花次之。布局有缠枝、折枝、转折等方法,讲求对称。此外还有禽鸟纹、婴戏纹等。纹饰生动活泼,线条流畅。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划痕较浅,转折灵活,曲线为主,粗细一致,流畅活泼,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布局匀称。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瓷枕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