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釉花口碗 晚唐故宫博物院
晚唐

定窑白釉花口碗,晚唐,高4.1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5.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斜壁内收,圈足。里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底边有不规整的垂釉痕。
晚唐时期,定窑逐渐发展成为以烧造白瓷为主的瓷窑,此时的定窑白瓷已相当精致,胎质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优美,釉色显白或白中泛青,碗、盘类器采用正烧法,工艺比较精细,此碗即为代表。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场使用的青釉是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在高温下粘度小,易于流动,形成垂流的现象,谓之垂釉。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