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县窑珍珠地鹦鹉纹枕 故宫博物院

珍珠地鹦鹉纹枕,唐,长17厘米。
瓷枕腰圆形,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珍珠纹为地,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外周辅以白色的卷草。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圆圈纹及朵花纹。
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鹦鹉形象栩栩如生。此枕当为河南密县窑的产品。古陶瓷纹饰之一,又称珍珠地划花。河南密县西关窑于唐代首创,系仿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之纹饰制作而成,宋代此种纹饰较为流行。河北、河南、山西都发现有烧制珍珠地划花器物的瓷窑。如河北磁州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山西介休窑、交城窑等,珍珠地是我国北方瓷窑普遍使用的装饰方法之一。

珍珠地纹饰的呈色、珍珠的大小排列方法,各窑稍有区别。其制作工艺过程大体为:首先在器物胚体上施白色化妆土,再于其上划出主题纹饰,在纹饰以外的空间(或在纹饰内)用小圆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状细小的圆圈,最后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入窑烧成。各窑烧制的珍珠地划花颜色各不相同,有桔黄色、土黄色、黑色等,以桔黄色为最美。古陶瓷纹饰之一。始见于唐代瓷器,流行于晚唐至北宋。在构图上有展翅飞舞的单只鹦鹉,亦有首尾相对的成对鹦鹉,系受当时金银器装饰风格的影响。表现方法有彩绘、刻划。唐代长沙窑、密县窑分别烧制彩绘、刻划鹦鹉纹枕,五代、北宋越窑青釉盘碗上亦常见细线划花鹦鹉纹。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瓷枕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佛教以佛像中手的各种不同姿势来表示各种特定的含意。称“印相”、“印契”或“手印”。这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最常见的印相有:说法印、施无畏印、禅定印、降魔印和与愿印等。

窑址在今河南省密县西关、窑沟等处。西关窑创烧于唐而终于宋代,窑沟烧瓷在宋金时期。西关窑烧白釉、黄釉、青釉、黑釉及珍珠地划花品种,其中珍珠地划花最具代表性。窑沟则以烧白釉器为主,白地黑花次之,瓶壶等器物上多画有简洁的花草纹,而圆圈里饰五点纹是该窑特有的纹饰。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