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莲花尊 北朝故宫博物院
北朝

青釉莲花尊,北朝,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20厘米。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在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这种相同的时代风格,表明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相互交流。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是南北朝时期青瓷中的精品,因主要以上覆下仰的莲花为饰,故名莲花尊。目前所见莲花尊除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四件以外,湖北武昌县钵盂山南朝墓中出土两件,武昌周家大湾齐代永明三年墓出土一件,南京林山梁代大墓出土两件,其中一件高达85cm。山东淄博墓葬出土一件,另流散到英、美两国各一件。这十二件尊造型大同小异,主要以凸雕莲花瓣纹为饰。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是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但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不同,或以觉知“无相”之般若智慧为菩提;或以先天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泛言之,凡是断绝人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为菩提。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陶瓷工艺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亦称“贴花”或“印贴花”。其做法是用印模翻出纹样,贴于坯面后施釉烧成。汉晋陶瓷器上贴有铺首、人面、鸟兽等。唐代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大量使用此法。前者为青釉褐斑贴印花卉、人物、禽兽、双鱼、园景、葡萄、龙鱼等,多贴在罐、壶等器上;后者贴花多与三彩釉相配,饰于罐、瓶、壶等器上的各种团花,愈增添了三彩器的富丽。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