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 战国故宫博物院
战国

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战国,高1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17厘米。

鼎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口沿下对称置双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圆形盖,盖顶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对称分布三个小纽。盖面施青釉,以三道弦纹为装饰带,其间刻划简单的水波纹。

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质炊具,首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屈家岭、马家滨、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商周时代的鼎多为青铜制品,并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仿青铜器式样,多做随葬品。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系的一种式样,小而圆,中部有一孔。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磁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因首先于1972年在河北省武安县(1988年撤县建市)磁山村被发现而得名。遗址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76年~1978年对部分区域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遗物6000余件。其中陶盂及陶支架、石磨盘及磨棒堪称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约8000年至前7600年,与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磁山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成型,绝大部分属于夹砂红褐陶,少部分为泥质红陶,以素面为主,烧成温度在700~930℃左右。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原始青瓷是由陶向瓷过渡阶段的产物,始见于商周时期。其胎色灰白,胎质坚硬,器表施釉。与陶器相比,它的烧成温度高,胎体烘结度好,吸水率低,具有陶器所不具备的物理性能。但由于工艺上的局限,炼泥较粗,造型单调,以及变形、胎裂、釉薄、施釉不均匀、釉色不稳定等因素决定了它的原始性。其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高温釉,由于氧化气氛的影响,大多呈青中偏黄或黄褐色。器型分为仿青铜礼器的造型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两大类,有壶、罐、盒、盘、鼎等。原始青瓷的烧制为我国瓷器的发明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和技术基础。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陶瓷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