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玦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玉玦,玉有缺者曰玦,形似环而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数量最多,汉代以后逐渐衰微。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玉玦,都是2001年建馆期间出土于昙石山遗址的,属于青铜时代黄土仑文化类型。


这件玉玦整体呈扁圆形,横断面呈圆角长方形。青玉质,墨绿色,局部变成灰白色,不透明。外径3.7、内径2.6、厚0.35厘米。整件玉玦光素无纹,造型古朴。


玉玦有两种功能,器形较小的也称“珏”,多成对出现,为古人佩戴的耳饰,出土时常见于墓主耳侧。器形较大的直径为5-10厘米,多出土于墓主胸部,且多有系带的穿孔,应为佩玉。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2件玉玦,形体较小,应为耳饰。


值得关注的是,昙石山遗址历经十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数量极少,仅在第二至第四次发掘时发现1件残玉珠,第八次发掘时发现1件完整的玉珠,可能是因为当地没有玉矿,原材料短缺,没有发展出高超的制玉工艺。青铜时代突然出现这么精美而且技巧成熟的玉器,很可能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产物。


因玦音同“绝”,形似环而不圆满,发展到后世,逐渐被“比德于玉”的君子们衍生出了别的用途。《荀子大略》记载有“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赠人玉玦以示绝交,修好则赠环。又因为玦音同“决”,《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用玉玦提醒别人速做决断。此外,还有文人雅士佩戴玉玦提醒自己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文献中还有玉玦作为带扣、射具、符节等用途的记载。


小小的玉玦,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是古人审美、信仰和灵感的化身。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上一页:清乾隆青白玉如意 下一页:绿玉凿
全部评论(0)
玉器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