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说文解字 印刻

郝趙[赵]的书法

郝趙[赵]

趙-秦

翟武的书法

翟武

翟武-秦

鼂竈[晁灶]的书法

鼂竈[晁灶]

鼂竈——秦 私玺

右夫人璽[玺]的书法

右夫人璽[玺]

右夫人璽西漢

作唐令印的书法

作唐令印

作唐令印三國

左將[将]別部司馬[马]的书法

左將[将]別部司馬[马]

左將別部司馬東漢

鍾夀[钟寿]丞印的书法

鍾夀[钟寿]丞印

鍾夀丞印東漢

振威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振威將軍[将军]章

振威將軍章三國

行裨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行裨將軍[将军]章

行裨將軍章三國

新五屬[属]左佰[長]长印的书法

新五屬[属]左佰[長]长印

新五屬左佰長印新

襄洛長[长]印的书法

襄洛長[长]印

襄洛長印西漢

襄賁[贲]長印的书法

襄賁[贲]長印

襄賁長印南朝

武猛校尉的书法

武猛校尉

武猛校尉三國

萬歲單[万岁单]平印的书法

萬歲單[万岁单]平印

萬歲單平印新

沙陽鄉[阳乡]的书法

沙陽鄉[阳乡]

沙陽鄉東漢

掃難將軍[扫难将军]章的书法

掃難將軍[扫难将军]章

掃難將軍章東漢

騎[骑]督之印的书法

騎[骑]督之印

騎督之印-東漢

破姦【奸】軍馬【军马】丞的书法

破姦【奸】軍馬【军马】丞..

破姦軍馬丞新

寧陳[宁陈]男家丞的书法

寧陳[宁陈]男家丞

寧陳男家丞新

廬[卢]陵太守章的书法

廬[卢]陵太守章

廬陵太守章南朝

立節將軍長[节将军长]史的书法

立節將軍長[节将军长]史

立節將軍長史東漢

樂[乐]陶右尉的书法

樂[乐]陶右尉

樂陶右尉秦

琅邪相印章的书法

琅邪相印章

琅邪相印章-東漢

藍[蓝]田令印的书法

藍[蓝]田令印

藍田令印晉

康武男家丞的书法

康武男家丞

康武男家丞新

軍[军]曲侯印的书法

軍[军]曲侯印

軍曲侯印西漢

將[将]兵都尉的书法

將[将]兵都尉

將兵都尉三國

柬垣長[长]印的书法

柬垣長[长]印

柬垣長印南朝

虎威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虎威將軍[将军]章

虎威將軍章晉

漢[汉]匈奴破虜長[虏长]的书法

漢[汉]匈奴破虜長[虏长]

漢匈奴破虜長漢

漢[汉]匈奴惡適[恶适]姑夕且渠的书法

漢[汉]匈奴惡適[恶适]姑夕且渠..

漢匈奴惡適姑夕且渠漢

漢[汉]委奴國[国]王的书法

漢[汉]委奴國[国]王

漢委奴國王東漢

漢[汉]叟邑長[长]的书法

漢[汉]叟邑長[长]

漢叟邑長漢

漢廬[汉卢]水仟長[长]的书法

漢廬[汉卢]水仟長[长]

漢廬水仟長漢

漢[汉]保塞烏[乌]桓率眾長[众长]的书法

漢[汉]保塞烏[乌]桓率眾長[众长]..

漢保塞烏桓率眾長漢

關[关]中侯印的书法

關[关]中侯印

關中侯印三國

甘陵廄[厩]丞的书法

甘陵廄[厩]丞

甘陵廄丞東漢

奉車[车]都尉的书法

奉車[车]都尉

奉車都尉東漢

定安令印的书法

定安令印

定安令印三國

殿中中郎將[将]印的书法

殿中中郎將[将]印

殿中中郎將印晉

帝印的书法

帝印

帝印西漢

大醫[医]丞印的书法

大醫[医]丞印

大醫丞印東漢

城平令印的书法

城平令印

城平令印東漢

常山典書[书]丞印的书法

常山典書[书]丞印

常山典書丞印晉

長[长]安市長的书法

長[长]安市長

長安市長東漢

昌武君印-秦的书法

昌武君印-秦

昌武君印秦

部曲將[将]印的书法

部曲將[将]印

部曲將印東漢

安西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安西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安西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安西將軍【将军】章

“安西将军章”印,北朝,印面2.8×2.8cm,通高3.7cm。  印铜铸,鎏金,龟钮,印文白文,为汉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此印虽为凿刻,但印文较整齐率直,印台高厚,印钮之龟身四足撑立,龟首前伸,背甲边缘突出,为北朝官印之典型形制。  安西将军,武官名,始见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或沿置,多为拥兵方镇,地位较高。北魏、北齐时秩三品,用以褒奖勋庸。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平東將軍【东将军】章的书法 平東將軍【东将军】章的书法 平東將軍【东将军】章的书法

平東將軍【东将军】章

“平东将军章”印,魏晋南北朝·十六国,印面2.3×2.3cm,通高3.1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平东将军,武官名,“四平将军”之一。始见于三国魏政权时期,秩三品,晋与南朝时为优礼大臣虚号,南朝宋时秩三品,南齐亦有开府置僚属者,梁陈时秩第二十班,加“大”者位进一班,优者加同三公,北朝亦置,用以褒奖勋庸。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平东将军多为拥兵方镇,在诸将军品位中地位较高。  此印印文为凿刻而成,文字较草率,“章”字上部有省笔,笔画省略为一道竖笔。此印应是十六国中某一国平东将军的殉

親趙【亲赵】侯印的书法 親趙【亲赵】侯印的书法

親趙【亲赵】侯印

“亲赵侯印”印,东晋·十六国,印面2.5×2.5cm,通高2.2cm。  印铜铸,马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印文为凿刻而成。马钮作为官印的印钮目前仅见于十六国时期,而十六国时期的官印钮以鼻钮或瓦钮为多。此印钮的马为曲腿下卧状,铸造较为精良。  十六国时期先后有两个赵政权。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308年称帝,次年徙都平阳,又次年刘聪即位,于316年灭西晋。319年刘曜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19年,羯族石勒称赵王,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建都襄国,后迁邺,史

材官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材官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材官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材官將軍【将军】章

“材官将军章”印,东晋,印面2.1×2.1cm,通高2.3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凿刻白文,右上起顺读。从印文的文字风格与结构看,此印应属东晋时期的官印。  材官将军,武官名,始见于西汉,掌兵事。曹魏、西晋置材官校尉,东晋复置材官将军,南朝宋、齐时隶起部尚书及领军将军,梁陈属少府卿,掌土木工程之事,战时亦领军。魏晋时期材官为中级武吏,晋世其位列六品,南朝陈时则位列九品,秩六百石,地位较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鷹揚將軍【鹰扬将军】章的书法 鷹揚將軍【鹰扬将军】章的书法 鷹揚將軍【鹰扬将军】章的书法

鷹揚將軍【鹰扬将军】章..

“鹰扬将军章”印,东晋,印面2.3×2.3cm,通高2.9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铸造较厚重,龟身两侧平齐,与魏晋早期之印有别。印文的凿刻风格与十六国、南朝印类似,应是东晋官印之一,皆属于急就章一类。  鹰扬将军,武官名,始见于三国魏。《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注引《魏书》说文钦“转为庐江太守、鹰扬将军”。两晋南北朝多设此官,晋有郭洽、司马泰、桓石秀、王舒,西秦有徐成、王腾、吕光等均曾任此职。魏、晋、南朝宋及后魏时此官皆居五品。此官在晋与南朝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晋世多为

建威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建威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建威將軍【将军】章的书法

建威將軍【将军】章

“建威将军章”印,东晋,印面2.2×2.3cm,通高2.4cm。  印铜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之龟钮造型质朴,龟首较长,向前斜伸,龟身两侧平齐,龟背上有简单的线刻纹饰。“章”字上部笔画省略为一道竖笔,印文凿刻的较为草率。整体来看,此印应是东晋、十六国或南朝前期的官印。  建威将军,武官名,始见于西汉。《史记·将相年表》载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韩次君曾任建威将军,东汉邓禹也担任过此职。魏晋南北朝时诸政权多设此官,如《三国志·魏书十六》附杜恕传载:“复出为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使持

晋率善氐佰长的书法 晋率善氐佰长的书法 晋率善氐佰长的书法

晋率善氐佰长

“晋率善氐佰长”印,晋,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三国时期,各方征战不断,晋以武力统一,但社会经济已遭到巨大的破坏,政权的社会基础薄弱,五胡十六国相继而起。出于政治考虑,晋沿用曹魏的政策,对各部族首领多行册封。存世的汉、魏、晋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以晋所颁者数量为最多,内容几乎涉及当时此类官印的各部族与称号。此印即晋政权颁发给氐族下级首领的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晉蠻【晋蛮】夷率善仟長【长】的书法 晉蠻【晋蛮】夷率善仟長【长】的书法 晉蠻【晋蛮】夷率善仟長【长】的书法

晉蠻【晋蛮】夷率善仟長【长】..

“晋蛮夷率善仟长”印,晋,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从此印钮的驼首与驼胸细部仍可看出是简略的驼钮,驼背简化为平背,无驼峰,驼首回视。古代官印被简略处理多为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殉葬的印,一是由于事出仓促临时铸刻的印。此印殆属后者,或许同东晋朝廷的飘摇有关,工艺未能尽美。  晋政权颁给各少数民族的官印,在印文格式与印的形制等方面皆继承汉、魏传统。汉、魏、晋政权颁给南越及北方各地少数民族的官印,其印文皆铸有具体的族名,并无泛称“蛮夷”者。此印中所称的

立義【义】行事的书法 立義【义】行事的书法 立義【义】行事的书法

立義【义】行事

“立义行事”印,魏晋南北朝·三国,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瓦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此为三国时期的官印。立义行事为武官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职常见“立义”名号。行事一职的等级高低按所加名号的不同而区别。按照汉印制度,此印的形制表明印主的职事较为低下,应与县令长品级相近。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魏烏【乌】丸率善佰長【长】的书法 魏烏【乌】丸率善佰長【长】的书法 魏烏【乌】丸率善佰長【长】的书法

魏烏【乌】丸率善佰長【长】..

“魏乌丸率善佰长”印,三国·魏,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起顺读。此印是三国时期魏政权颁赐给东胡乌丸族下层官员的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尹讓【让】的书法 尹讓【让】的书法

尹讓【让】

“尹让”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尹让”二字,两字并列。“尹”字上部紧凑,曳笔垂长;“让”字笔画较繁,笔道等距排列,印面布局舒展精神。此印玉色淡青发白,如春水初漾,清莹可观,部分质地微微闪黄,黄如淡色豌豆泥,又如水浅见底,玉色天成,不可多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郭徹【彻】的书法 郭徹【彻】的书法

郭徹【彻】

“郭徹”玉印,东汉,印面1.9×1.9cm,通高1.3cm。  印白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郭徹”二字。二字为标准汉印篆法,印面布局极具法度。  此为东汉私印。汉代玉印与同时代的铜铸印因工艺不同,其印文一般可通过拓本得以辨别,而“郭徹”玉印文字却与铸造印的文字风格相似。此印玉质总体清透,光泽温润,旧时有人称其“较羊脂白微青”,“白如美人睛”。印台部分横向裂伤有土沁,并一角、一边有伤缺。  此件玉印旧藏陶北溟处,后归焦振青,再归倪玉书,终入藏于故宫博物院。

王尊的书法 王尊的书法

王尊

“王尊”玉印,东汉,印面2.4×2.4cm,通高1.9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印玉色淡青,内含隐现的片片白色,如云布天空,印身两侧有黄色带状相连,浮于本色之上,似凝似行。  汉印文字绝大多数以小篆书体为基础,由于是铸造、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后的字体风格与直接书写有所不同,故又特称之为“汉篆”,这在两汉其它铭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现。此印印文笔道纤细圆转,伸展舒缓,如直接书写一般,笔意表现强烈。  

杜元的书法 杜元的书法

杜元

“杜元”玉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1.5cm。  此为东汉私印,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杜元”,两字并列。“杜”字的“木”字偏旁上横笔直接转折,下横笔转折似圆肩,此印文具有直接书写文字的笔意,“元”字则是小篆的标准字体。此印玉色黄而闪青,土沁黄斑如枯叶覆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妾徼的书法 妾徼的书法

妾徼

“妾徼”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徼”,二字并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之黄。  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印少见。铜铸者多为两面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杜安居的书法 杜安居的书法

杜安居

“杜安居”玉印,印面1.6×1.6cm,通高1.0cm。  此为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字。印文有如铸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为汉印,尤其类似东汉铜铸单面姓名私印之风格。“安”、“安居”、“安汉”、“安世”、“安成”、“安国”等是两汉时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此印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质含石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陳【陈】毋傷【伤】印的书法 陳【陈】毋傷【伤】印的书法

陳【陈】毋傷【伤】印

“陈毋伤印”玉印,东汉,印面1.7×1.7cm,通高1.2cm。  印黄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陈毋伤印”四字。印面上排“陈”、“伤”两字皆是左右结构,笔道较繁,下排“毋”、“印”两字篆体为上下结构,笔道相对较略。如果四字作等距田字布局,印面必失均衡。此印制作时上排两字占印面稍多,下排两字占印面略窄,考虑周全,效果极佳。此印玉质黄如蜡而不鲜,光泽不足而温润有余,印面玉璞色微淡黄,天然托裹着印身,润泽而古雅。  此为东汉私印。两汉玉印中四字印文的并不多见,此玉印属形体较小者。而能以

張【张】隆私印的书法 張【张】隆私印的书法

張【张】隆私印

“张隆私印”玉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5cm。  印白玉质,琢造,瓦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张隆私印”四字,字等距,田字布局。印钮较高,状如覆瓦。印材为白玉,质如凝脂,通体无瑕,玉色皎洁,晶莹夺目,堪称玉印精品。  此为东汉私印。两汉姓名私印,姓名为两字者,直接作为印文的居多,印面为左右布局。姓名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属常见,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缀“印”字。“私印”或“之印”二字常用作两字印文的补充文字,但多用于铜铸私印。此印琢造坚玉不惜工本,使印文达到如此纤细、柔

徐尊的书法 徐尊的书法

徐尊

四神图案“徐尊”铜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8cm。  铜印鼻钮,印面为并列的白文“徐尊”二字,乃印主人的姓名。印台四侧面有阴刻图案,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按照今天“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视图规则,印章钤盖时,左右正相符,上下位置则与今相颠倒,而在汉代是按照“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来定位的。  “四神”见于印章者有数种模式:一是四神布于印面,有纯图案、亦有图案中间有文字者。二是印台四侧面阴刻图案,即如此印。三是图案简略为龙虎两神或龙虎雀三神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妾繻的书法 妾繻的书法 妾繻的书法

妾繻

“妾繻”玉印,汉,印面2.0×2.0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繻”二字。印钮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妾”为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称,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  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潘燕的书法 潘燕的书法 潘燕的书法

潘燕

“潘燕”玉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潘燕”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布局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以流畅的表现,可见汉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侵蚀,造成表面大片脱落,令人赏鉴时不禁扼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異犬昜【异ꕔ】的书法 異犬昜【异ꕔ】的书法 異犬昜【异ꕔ】的书法

異犬昜【异ꕔ】

“异ꕔ【犬昜】”玉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ꕔ”二字。印文劲秀,印面布局和字体风格与东汉标准的铜铸两字私印风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纹,如黑绿大理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績【绩】平的书法 績【绩】平的书法

績【绩】平

“绩平”玉印,汉,印面1.2×1.2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横拉,转成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面一角,这也正是东汉私印中印文末笔的典型处理方式。  龟形印钮背饰环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龟身以四足撑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此类形态的龟钮只在新莽时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是具时代标志性的造型。  此印白玉通体一

應【应】衢的书法 應【应】衢的书法

應【应】衢

“应衢”玉印,汉,印面1.4×1.4cm,通高2.0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此印玉色纯净,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丝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  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籍中记有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

劉【刘】先臣的书法 劉【刘】先臣的书法 劉【刘】先臣的书法

劉【刘】先臣

“刘先臣”玉印,汉,印面2.6×2.6cm,通高2.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兽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刘先臣”三字。文字布局严谨,笔道粗细一致,文字清劲,骨架强硬。青玉散布黄褐色斑,片片如烟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观。  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为姓氏单占一侧,名字另列,此为汉印惯用通例,与入印文字的单字笔画繁简并无关联。在汉系印章中,早期动物题材的印钮有少量的蛇钮或鱼钮,后以龟钮最为常见,间或出现羊钮,其它动物题材多用于印面,而成为肖形印。此印的钮制较为罕见,神兽盘卧,张口眦目,体态雄浑,似是铜

趙【赵】憙的书法 趙【赵】憙的书法 趙【赵】憙的书法

趙【赵】憙

“赵憙”玉印,汉,印面2.2×2.2cm,通高1.2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田莞的书法 田莞的书法 田莞的书法

田莞

“田莞”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印文舒展,为标准的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置略宽,两字布局充盈印面,视觉效果协调、端庄而平稳,这种印文的布局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  此印之风格常见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印钮顶较宽,这一局部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新成甲的书法 新成甲的书法

新成甲

“新成甲”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武的书法 王武的书法

王武

“王武”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以黄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王武”二字。印身通体青黄,青者淡然若隐,黄者如浸非覆,浑然天成。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兵器上即可见到鸟虫书,且多鎏金,别致而精美,彼时尚无此书体名称。其文字起笔或像鸟首,或形体如蠕动之虫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  汉代以鸟虫书体入印者多为玉印,此印文字横笔作鱼形,竖笔似蚓,篆势舒展,意态灵动,文字结构与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跃然目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蘇【苏】意的书法 蘇【苏】意的书法 蘇【苏】意的书法

蘇【苏】意

“苏意”玉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漢盧【汉卢】水仟長【长】的书法 漢盧【汉卢】水仟長【长】的书法 漢盧【汉卢】水仟長【长】的书法

漢盧【汉卢】水仟長【长】..

“汉卢水仟长”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印文内容结构为“汉┼族名┼官名”,这是此类官印的定式之一,首署“汉”字是出于政治需要。  仟长是汉政权袭用匈奴及西域各民族的职官名称,此类情况亦多见于其它少数民族官印中。印文保留着典型的汉篆字体,驼钮也是东汉以后此类官印的固定钮式之一。此印即东汉政权颁赐给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卢水胡人的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大師【师】公將軍【将军】司馬【马】印的书法 大師【师】公將軍【将军】司馬【马】印的书法 大師【师】公將軍【将军】司馬【马】印的书法

大師【师】公將軍【将军】司馬【马..

“大师公将军司马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八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大师公将军司马印”。  此为新莽时王匡属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隃麋侯相的书法 隃麋侯相的书法 隃麋侯相的书法

隃麋侯相

“隃麋侯相”铜印,印面2.5×2.5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隃麋侯相”四字。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折冲猥千人的书法 折冲猥千人的书法 折冲猥千人的书法

折冲猥千人

“折冲猥千人”铜印,印面2.2×2.3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折冲猥千人”。  此为新莽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建伶道宰印的书法 建伶道宰印的书法 建伶道宰印的书法

建伶道宰印

“建伶道宰印”铜印,印面2.2×2.2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建伶道宰印”。  此为新莽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圜陽馬【阳马】丞印的书法 圜陽馬【阳马】丞印的书法 圜陽馬【阳马】丞印的书法

圜陽馬【阳马】丞印

“圜阳马丞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圜阳马丞印”。  此为新莽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德左千人的书法 文德左千人的书法 文德左千人的书法

文德左千人

“文德左千人”铜印,印面2.2×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文德左千人”。  此为新莽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修合縣【县】宰印的书法 修合縣【县】宰印的书法 修合縣【县】宰印的书法

修合縣【县】宰印

“修合县宰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修合县宰印”。  此为新莽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長【长】水校尉丞的书法 長【长】水校尉丞的书法 長【长】水校尉丞的书法

長【长】水校尉丞

“长水校尉丞”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长水校尉丞”。  此为新莽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征羌【國】国丞的书法 征羌【國】国丞的书法 征羌【國】国丞的书法

征羌【國】国丞

“征羌国丞”铜印,印面2.2×2.2cm,通高1.7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征羌国丞”四字。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薛令之印的书法 薛令之印的书法 薛令之印的书法

薛令之印

“薛令之印”铜印,印面2.2×2.2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薛令之印”四字。  薛为县名,《汉书·地理志·鲁国下》:“薛,夏车正奚仲所国,后迁于邳,汤相仲虺居之。”又《续汉书·郡国志·鲁国下》:“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此为东汉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軍【军】都左尉的书法 軍【军】都左尉的书法 軍【军】都左尉的书法

軍【军】都左尉

“军都左尉”铜印,印面2.3×2.4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军都左尉”四字。  此为东汉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内黄令印的书法 内黄令印的书法 内黄令印的书法

内黄令印

“内黄令印”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内黄令印”四字。  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吳【吴】房長【长】印的书法 吳【吴】房長【长】印的书法 吳【吴】房長【长】印的书法

吳【吴】房長【长】印

“吴房长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吴房长印”四字。  印文中“长”系指县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東【东】郡守丞的书法 東【东】郡守丞的书法 東【东】郡守丞的书法

東【东】郡守丞

“东郡守丞”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东郡守丞”四字。印文字体笔划较粗壮平直,“丞”字末笔作一横笔,两端不上翘,为东汉印文笔势特点。  此为东汉时郡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池陽【阳】家丞的书法 池陽【阳】家丞的书法 池陽【阳】家丞的书法

池陽【阳】家丞

“池阳家丞”铜印,印面2.5×2.5cm,通高2.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池阳家丞”四字,印文方正挺拔,充满印面。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蠡吾國【国】相的书法 蠡吾國【国】相的书法 蠡吾國【国】相的书法

蠡吾國【国】相

“蠡吾国相”铜印,印面2.4×2.4cm,通高2.3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蠡吾国相”四字。  “相”为汉朝诸王国行政长官名。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執【执】灋【法】直二十二的书法 執【执】灋【法】直二十二的书法 執【执】灋【法】直二十二的书法

執【执】灋【法】直二十二..

“执灋直二十二”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执灋直二十二”。  此为新莽时官印。印文中“直”为更直执法之意,《汉仪》曰:“其二人者,更直执法省中者,皆纠察百官,督州郡。”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柜長【长】之印的书法 柜長【长】之印的书法 柜長【长】之印的书法

柜長【长】之印

“柜长之印”铜印,印面2.2×2.3cm,通高1.9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柜长之印”四字。  印文之“柜”系县名。《汉书·地理志》琅邪郡下载“柜,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补注》引钱大昕曰:“根当为柜。”“长”即县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至三百石”。此为西汉时县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武陵尉印的书法 武陵尉印的书法 武陵尉印的书法

武陵尉印

“武陵尉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武陵尉印”四字。  尉系指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更名都尉”。此印为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前郡都尉之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陽【阳】尉丞的书法 山陽【阳】尉丞的书法 山陽【阳】尉丞的书法

山陽【阳】尉丞

“山阳尉丞”铜印,印面2.3×2.2cm,通高2.0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山阳尉丞”四字。  山阳为郡名,《汉书·地理志》载“山阳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别为郡”。此印为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以后山阳郡都尉佐官之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鄉國【乡国】丞的书法 金鄉國【乡国】丞的书法 金鄉國【乡国】丞的书法

金鄉國【乡国】丞

“金乡国丞”铜印,印面2.3×2.2cm,通高2.0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金乡国丞”四字。金乡国,《汉书·地理志》失载,此印可补其缺佚。  此为西汉时侯国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渭成令印的书法 渭成令印的书法 渭成令印的书法

渭成令印

“渭成令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9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渭成令印”四字,“令印”二字末笔下折,为西汉印文特点。  此为西汉时县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常樂蒼龍【乐苍龙】曲侯的书法 常樂蒼龍【乐苍龙】曲侯的书法 常樂蒼龍【乐苍龙】曲侯的书法

常樂蒼龍【乐苍龙】曲侯..

“常乐苍龙曲侯”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常乐苍龙曲侯”。  此为新莽时太卫属官之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海鹽【盐】右丞的书法 海鹽【盐】右丞的书法 海鹽【盐】右丞的书法

海鹽【盐】右丞

“海盐右丞”铜印,印面2.2×2.2cm,通高1.9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海盐右丞”四字。  “海盐”系秦汉时之县名,《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中载“海盐,故武原,有盐官”。此为西汉时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昌威德男家丞的书法 昌威德男家丞的书法 昌威德男家丞的书法

昌威德男家丞

“昌威德男家丞”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昌威德男家丞”。  此为新莽时封爵属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汉书·王莽传》载:“……于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为关内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数百人。”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封王氏齐縗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皆授印韍。”王莽时的封爵实是虚衔。王莽纂汉,袭取五德终始之说,标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权。他依《周官》

白水弋丞的书法 白水弋丞的书法 白水弋丞的书法

白水弋丞

“白水弋丞”铜印,印面边长2.5cm,印台厚0.6cm。  印铜铸,方形,蛇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印文保留有秦篆风格,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白水弋丞”四字。  此印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前之官印,尚有秦官印遗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修武庫【库】印的书法 修武庫【库】印的书法 修武庫【库】印的书法

修武庫【库】印

“修武库印”铜印,印面1.7×2.2cm,通高0.9cm。  印铜铸,长方形,鼻纽。印面有阳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修武库印”四字。  库为掌管武器及车的机构,其主管官吏称库啬夫。《秦律杂抄》即载“稟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此为秦王朝库啬夫所用之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官徒府的书法 中官徒府的书法 中官徒府的书法

中官徒府

“中官徒府”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5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中官徒府”四字。  此为秦王朝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灋【法】丘左尉的书法 灋【法】丘左尉的书法 灋【法】丘左尉的书法

灋【法】丘左尉

“灋丘左尉”铜印,印面2.4×2.4cm,通高1.1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灋丘左尉”四字。  此为秦王朝官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小厩南田的书法 小厩南田的书法 小厩南田的书法

小厩南田

“小厩南田”铜印,印面2.2×2.2cm,通高1.2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  印文中之“田”即指田官。秦简有“大田”之官。《吕氏春秋·勿躬》亦有“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如宁遬,请置以为大田。”之句。此为秦王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