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长沙征集
长34.3厘米,宽23厘米
灰绿色,椭圆形銎,銎部两穿。銎背近援部饰一浮雕的虎纹,虎足与钺融为一体,虎身立于钺上,张口卷尾,銎顶、援正中饰变形兽纹,内为镂空的龙纹。此铜钺形制、纹饰为商代兵器所罕见,是研究商代兵器及湖南地区商时期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背景资料:
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汉•刘熙《释名•释兵》: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
春秋、战国时,钺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桿长于斧桿者亦尺六七寸;斧桿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桿,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搆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