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古稀天子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9厘米见方,通高10.8厘米,纽高5.2厘米。  宝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说》。此玺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万寿。稽诸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 。但在乾隆帝看来,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为法的,余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虽为创业之君,于国于身皆有建树,但仍不乏“礼乐政刑有未遑焉”的遗憾,而把他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于是,便镌刻了“古稀天子之宝”以纪念之,并作《古稀说》云:“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此时的乾隆帝还相当明智,虽自负但不自满。“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为敬天之本,必益凛且明,勿敢或逾也。以是为法祖之规,必思继前烈,而慎聪听也。”他要做到“励慎终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这才把“犹日孜孜”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透过这方“古稀天子之宝”及其产生的背景,恰好反映出乾隆帝那种壮志未泯,雄心未已,励精图治而且是相当自负的精神状态。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帝后宝印的纽制之一。其纽形为两条相向的龙躯体合二为一。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太祖孙,拖雷子,宪宗第四弟,母庄献太后克烈氏。度量宏广,知人善任,信用儒术。宪宗时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奉命征云南大理。宪宗八年(1258年)随宪宗蒙哥征南宋,次年蒙哥死于军中,他与南宋约和,领兵北返。他废除了由贵族代表会议选汗的制度,在跟随他的部分首领的拥戴下,即大汗位,1260-1294年在位。此期间迁都燕京,改国号为元,改革官制,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生产得以恢复发展。定国后发动灭宋战争,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宋。此外又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等邻国,均遭失败。统一全国后,倚重回回人,加强中央执权,平定了蒙古贵族的叛乱,还推行程朱理学,推行汉化政策,终年80岁。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朝诗人,有“诗圣”之名。其诗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三吏》、《三别》、《秋兴》、《春望》等诗篇广为传颂。         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印玺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