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 清雍正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

  “雍正尊亲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8厘米见方,通高9.7厘米,纽高6.2厘米。  卧象雕刻细腻,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象侧置宝瓶一,取“太平有象”之意。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亲王交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镌‘雍正尊亲之宝’。钦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继祖各篆字样二张,呈怡亲王看。王谕:准袁景邵篆的三行样式,但笔画掩草,收拾好再照样镌刻。遵此。于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镌刻‘雍正尊亲之宝’完,怡亲王呈进。”其宝文由南匠袁景邵篆写,完成后曾在康熙帝景陵内雍正御笔的明楼、隆恩门、隆恩殿匾额及功德碑、神道碑上钤用,开创了帝后陵寝碑匾由嗣皇帝御书并钤盖“尊亲之宝”之制,以后各帝陵均效仿之,成为定制。故后来诸帝于继位之初都刻制“××尊亲之宝”,以备钤用。叶腊石之一种,产于福建福州市郊寿山,因名寿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其中以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品质为高。寿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优良材料。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形象。常作象背托宝瓶,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设立作坊。四十七年(1708年)全部迁出养心殿,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今废)北的一带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造办处设管理大臣2人,总管郎中2人,员外郎2人,主事、委署主事各1人,库掌、委署库掌24人,笔帖式15人。还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1名,负责造办处匠役进宫修造事宜。造办处下设馆、处、作、厂等作坊,分工明确,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库守、苏拉等,承应各项差务,所属各种匠役约二百名。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养心殿造办处……掌制造器用,凡治器之作十有四……”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明楼又称庙号碑楼,建在方城顶上,为整座陵寝建筑的至高点。楼内树圣号碑,以朱漆涂碑。明代的圣号碑碑首前后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前面中下部有篆额,刻“大明”二字。碑身正面以楷体刻“某宗某皇帝之陵”,均填金。碑座除永、定二陵作上小下大坛台式外,其余均作须弥座形制。清代的圣号碑正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皇帝的庙号。隆恩门是进入陵寝宫殿区的门户,为整座陵寝引导建筑的结束处与主体建筑的开始处。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间一门门楣之上悬挂“隆恩门”匾额。又称享殿,是陵寝中最重要的殿宇之一,为陵寝祭祀的主要场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都在这里举行。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印玺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