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后期
二祀『0013』其卣,通高38.4厘米,宽36.9厘米,重8.86kg。传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阳。
椭圆腹提梁卣。盖、颈、圈足、提梁皆饰夔纹,颈中部两面饰小兽头各一。
该器外底铸铭文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父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几件之一。外底铭释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0013』(音义)
其兄(贶)丽,殷
于夆,田雍。宾
贝五朋。在正月,遘
于妣丙,肜日,太乙『0015』(音是)。
唯王二祀。既
『0014』(音扬)于上下帝。
(丽:《周礼·校人》“束帛丽皮。”《注》“两皮也。”指一对兽皮。兄(贶):即赏赐。宾: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诸侯称“使”,被使者按例需对使者有所馈赠,馈赠称“宾”。 )
铭文大意是:商纣王命令『0013』其去夆地发布政令,在雍地田猎,并赠送夆地酋首一双兽皮。酋首返赠『0013』其五串贝。时值商纣王二年正月丙辰日,举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0013』其对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贡献。
这件铜器的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王室与周围方国的关系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国制度、历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有的学者怀疑这件卣的铭文是伪刻的。为此,我院对该卣进行了X射线检测分析,经透视光片验证,器物铭文部分与器底及圈足是一整体,没有焊接痕迹,可以排除伪铭的可能。这件铜器的作者和所有者。
卣(音有),古代的盛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流行的时间虽不长,但其形制很丰富,除圆体、椭圆体、方体等常见的器形外,还有筒形、鸟兽形等。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殷王,康丁,祖甲子廪辛弟。武乙称其父康丁为父丁。史书中称庚丁。庚为康之初文,故通用。康丁是庙号,直系先王。卜辞又称康祖丁。
中国佛教对释迦牟尼的简称。后又泛指佛教,如释教、释氏、释子、释典等。东晋僧人道安更以释为姓,开中国汉族僧尼称释之先河。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个地支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个词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用以记日。
赏赐。
田是田猎,雍是地名,可能其地离夆地不远。
贝是我国商周时期的货币,有的学者考证,“一朋”有十个贝,穿成一串使用。
指在一月。商代纪年与现代正相反,先记日,再记月,最后记年。下文的“唯王二祀”就是指“在商纣王的第二年”(学者们根据这件器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内容考证,认为它应属于商代最后一王商纣王时期的器)。
甲骨卜辞五种祭祀之一,肜祭有“肜夕”、“肜日”、“肜龠”三种,其中“肜夕”为前日之祭,“肜龠”为后日之祭,“肜日”为正祭,用与被祭者日名同天干之日行祭礼。如本铭用丙辰日祭妣丙。(卢岩考证)
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焊接是将破碎的青铜器残片或补配配片与主体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方法,是青铜器修复的重要环节。修复青铜器传统焊接主要采用锡焊法。焊接时针对不同器物的破损状况采用不同的连接法,有点焊、跳焊、加筋焊、银锭扣焊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