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二十品之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龙门二十品之《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无造像纪年,依据其风格和所处位置,当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间。名列《龙门二十品》之中。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高树解伯都三十二人造像龛上方,大小不等共五龛。左侧大龛,高133厘米,宽90厘米,深12厘米。圆券形楣,饰忍冬纹。龛内主尊为戴冠交脚弥勒,有项饰。坐双狮座,头光中心刻莲花,围绕九尊坐佛,火焰纹舟形背光。两侧菩萨双手合十而立。菩萨头顶上方各一小龛,内刻一坐佛。造像记位于大龛右侧,小龛中间,高22厘米,宽46厘米,内容是比丘道匠,造像六区,原"皇道更隆",原与亡故的师僧父母"魂兴神游",同至"大慈与一切众生乐"的西方极乐世界,以求避绝三途恶道。【释文】大觉去尘,有生谓绝,寻处刊形,则应合无方,升峰由源,思果依本,是以比丘道匠,住与妙因。今悟尽性,竭已成心,造像六区。上为皇道更隆..
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
当宗教将社会形态加以整合后,就完成了传统的说法即“道统”、“学统”与“政统”的合流。合流使思想的整体拥有了“话语的权力”,并逐渐演变为“政治的权力”,它让个人、群体或组织慑服于权威与法统之下。北朝时期的政教合一使宗教通过政治体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凡人的举动施为坐起卧息、衣眼饮食、往止居处莫具于经旨。自上而下的造像行为使当时的人们沉溺于狂热的宗教活动之中。“题记述及所造之像(释迦、弥勒像为多)及求福事,上及君国,下及眷属至于一切众生。或为一人一家昕造,或为数十、百人联合而造。作记者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题记有的丽辞华章,有的乡言俗语。有文字误漏的,有缺造作人姓名以待补刻的,有修造旧像改刻记文的,有在旧像旧记旁添刻姓名的。”(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一如常岳那样,“率邑义一百余人,寄财于三宝,托果于婆娑..
崔敬邕墓志
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史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北魏正书石刻。熙平二年刻。清康熙十八年出土于安平,不久即毁。用笔外柔内刚,结体活泼,风格妍丽多姿。《海日楼札丛》评称:“此志用笔略近《李超》,尚不及《刁惠公》之茂密……清润外复与《司马景和妻》相近。”传世原石拓本有端方、刘鹗、刘健之、陶心云、费念慈、潘宁等人藏本。崔敬邕墓志(费念慈旧藏本)
崔鸿墓志
北魏《崔鸿墓志》《崔鸿墓志》,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刊。青石质,正方形,边长八十二厘米。志文魏书,二十八行,行二十八字。有盖,盝顶形,素面,已破碎。1973年冬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崔鸿夫妇合葬墓中,今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鸿,《魏书》、《北史》有传。《崔鸿墓志》书法独具风貌,用笔方圆兼施,笔画工整峻峭,刀意笔韵俱存。结体呈纵势,重心偏上,空阔灵动,错落天成。魏书经过汉末以来三百年的变革发展,至北魏后期已进入精雕细琢的阶段,多数作品雄强中蕴涵着秀逸,奇峻中流落着雅美,《崔鸿墓志》充分展现了这一时代特点。..
东魏《崔混墓志》
《崔混墓志》,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刊。青石质,正方形,边长五十三厘米半,有盖。志文魏书,三十二行,行三十二字。一九七三年冬出土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崔混墓中,今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混墓志》笔画精美雅健,结体方整峻逸。魏书的特点由晋之平正,至北魏之侧倚,再回归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峻整,是魏晋南北朝书法体势变化的主流轨迹,《崔混墓志》书法正处于魏书复归于平正的时段上,充分表现出北朝后期书法的时代特点。刻工亦精细,笔画间犹存的连带关系,对毛笔运行的态势表现得尽情尽致。 ..
慈香造像记
慈香造像记拓片《慈香造像记》,全称《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碑记》。这是“龙门二十品”中唯一在古阳洞之外的一品,它位于老龙窝北面的慈香窑主佛下部偏南,造像年代也是二十品中最晚的,当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造像记,正书,10行,一行10或11字不等。碑文记述了慈香慧政出家为尼的心境,希望“腾无碍之境”,乃至“延及三从”,照顾到天下所有的女子。【释文】大魏神龟三年三月二十( )日,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一区,记乙。夫零觉弘虚,非体真邃,其迹道建崇,日表常范,无乃标美幽宗,是以仰渴法律,应像营微,福形且遥,生讬烦躬,愿腾无碍之境,建及( )恩,含润法界,( )众( )泽,( )石成真,刊功八万,延及三从,敢同斯福。慈香造像龛图片慈香造像图片《慈香造像记》局部《慈香造像记》局部《慈香造像记》局部《慈香造像记》局部《慈香造像记》局..
徂徕山刻石
徂徕山上的北齐《般若波罗蜜经》摩崖石刻经即北齐《梁父山刻经》,笔法古朴,气韵高逸梁父山,位于徂徕山东南麓,新泰市天宝镇境内,其西面为109国道。山海拔不高,却极为险峻。刻石在山顶一块巨大的自然石上,名为映佛岩,刻于北齐武平元年(570)。经文分3层刻。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横亘连绵29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相对高度800多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线距离为30公里。徂徕山北齐刻经共有二处,一处为光化寺将军石刻经,另一处就是刻有般若波罗蜜经的梁父山映佛岩刻经。梁父山映佛岩的般若波罗蜜刻经,石高8米,宽5米,上刻《般若波罗蜜经》,上部刻题款:“般若波罗蜜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等字;下有“普□/武平元年/僧齐大众造/维那慧游”;经文正文14列,..
吊比干碑
吊比干碑碑额局部局部《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位于河南卫辉城北7.5公里比干墓祠。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刻立。原碑早已不存,宋元佑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高2.56米,宽1.36米,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碑文为孝文帝元宏撰文,无书丹者姓名,传为崔浩书。楷书,28行,行字46个。碑阴刻文4列,前3列从吊官82人题名,最后1列为宋吴所撰“碑记”,林舍书丹,楷书。记中说,此魏时所立《吊比干文碑》“久已为乡民毁去,赖民间偶存其遗刻”,“幸遇圣振,再获刊勒”。并对孝文帝来比干墓吊祭的时间作了孝释。孝文帝吊比干庙之事,据《魏书·高祖纪》为太和十八年十一月,车驾幸邺。十四日,经比干之墓,亲为吊文,橱碑而刊之。碑文字体方整,笔画瘦硬峻直,两端方而粗,犹如硬骨。杨守敬《学术迩言》评曰:“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为“北碑之杰作也”。故为书家所珍..
刁遵墓志
《刁遵墓志》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刻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高约8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字共28行,满行33字。志阴2列,33行。刁氏是渤海世族,此志记述刁遵家世政绩.此墓志于清早期在河北省南皮县一废寺址出土,右下角出土时已残,缺150余字,中间漫漶20余字。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乐陵刘克纶从友人处访得,并以木板补残缺处,刻跋于其上,不久又毀,再以石补。后经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及张之洞等人收藏,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刁遵墓志》书法浑穆舒扬,是北魏碑志中著名书迹之一。其提按使转雍容自得,用笔方圆结合,遒劲有力,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回环之处变化多端,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结体茂密,圆腴厚劲,具有端庄古雅之美。与北魏时期众多碑刻不同的是,它不以劲利险峭见长,而是以凝练秀美取胜。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把此志列为精品,..
前秦《邓太尉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前秦《邓太尉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前秦《邓太尉碑》,全称《冯翊护军郑能进修邓太尉祠铭》,也称《郑宏道修邓太尉祠记》,俗称《邓艾祠碑》。前秦建元三年(367)刻,隶书,19行,行字不等,197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原在陕西蒲城东北四十里阿村,后移至现址。前秦石刻甚少,仅见此碑与《广武将军碑》两通,故极为珍贵。大抵这个时期碑刻皆属由隶向楷的过渡书体。有人评此碑说:“隶法略涉放纵,仍不失汉人矩矱。”其实,说它接近汉隶,还不如说它更多魏隶气息。如“夫”字的第三笔,下端呈双燕尾形,同《王基碑》等比较接近。“十”字、“三”字之主要横笔,起笔向下呈三角形,收笔上挑成“燕尾”,动势大,带来活泼气氛。有些字的结体同《爨宝子》有相近处。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时期无论南北都有一些时代的共同特点。【资料来源】《西安碑林书法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