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天地、万物以及以礼仪为行为规范的人群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天则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本源。《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天之道也,诚即是天道,人只要能扩展天道德性,就会达到天道、人性、物性和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的合一。
孟子更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性即人固有的仁义礼智,植根于心,人只要极尽其心以思行善,便可知其性;知其性,便可知天道贵善,于是心、性、天相通,融为一体。
先秦道家同样主张天人合一。道家的道,同儒家的天一样,都是宇宙的本体,只不过道家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庄子更从道的观念出发,认为天地、万物和人是齐同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西汉武帝时期,适应加强国家统一、实行朝政改革的政治需要,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先秦以来的天人合一观,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观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天与人虽然是相互区分的,但由于人类于天也,同类相通,因此统一成一个整体,即天与人合而为一。
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的政治目的又在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统一社会思想,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统一。他特别强调大一统,强调一,而实现大一统则要依靠国王。他在解释王字时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天、地、人是一个统一体,而将他(它)们串联、贯通起来的则是王。因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君是现实世界代替天统御臣民和万物的主宰。
宋明理学使儒家学说更加哲理化。理学中的程朱学派视超时空的精神实体理(天理)为宇宙本体,是天地万物之根;陆王学派则视主观的吾心(良知)为宇宙本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理学家把天人合一观又向前推进一步,他们不再停留在直观地讲天,而是把理(天理)或吾心(良知)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在哲理思辨的高度上加以表述。在董仲舒那里,天、人是有区别的,是合而为一;而在理学家这里,则天、人无别,它(他)们本来就是一体,一在天理或吾心之中,因此不必言合。以天理或吾心为核心,不仅天与人,而且与社会、自然、万物都凝结为一体,明确提出万物一体论。程朱认为,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二程全书・遗书二》)陆王学派的大师王守仁则对万物一体论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
王守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富创造力的思想家。他所构建的以致良知为核心内容的心学体系,在理论形态上把宋明理学推向顶峰。这个心学体系虽然非常完整和缜密,但其基本点则是四个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心之灵觉,即良知,既是造化的精灵、万物的主宰,又 是天理、至善和学问。在这里,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都以良知即吾心为源头、为基点统一起来、同一起来,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人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以及关于万事、万物之理,都统一到、同一到我的心中。 王守仁从良知是宇宙本体出发,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整体观,把先秦以来的天人合一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守仁认为,不同等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都有共同的本然良知。良知的显露发用,就是天道的贯彻流行。自圣人以至于愚人,自一人之心以达于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王文成公全书・书朱守乾卷》)由于人人都有共同的良知,因此人与人,不论是富贵贫贱,也不论是古今远近,就以良知为融汇点,凝成一体。王守仁还认为,不仅世上不同的人都有共同的良知,而且宇宙天地、世间万物也具有人的良知。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发源处都是良知,良知又把人与天地、万物凝为一体。他论证道: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天地无人的良知, 亦不可为天地,因此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 王守仁还以万物一体观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明德、亲民的命题。所谓明德即是吾心中固有的完美的德性,亦即孔子讲的仁。而仁又是什么呢?他回答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因此,明德也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心。亲民,即仁民(亲之即仁之也),也就是用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来对待百姓,安百姓,便是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