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竹简 朱书
战国早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局部)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朱书漆衣箱 湖北省博物馆藏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竹简215枚,竹签2枚。墓主為曾侯乙,墓葬年代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33-公元前400年)。今藏湖北省博物馆。简文内容属“遣册”,為随葬品清单。简长70-75、宽1厘米,有上下两道编组。简文墨书,多书于蔑黄一面,每简字数最多的62字,最少的仅4字,使用小横线作為钩识。书体可归入楚系古文,字势开阔分张,每以欹侧取势,笔力雄健犀利,横画弧线沉著,竖画钉头悬针,撇捺露锋掠收,字距匀齐,书风恣肆洒脱。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01-先秦秦汉(文物出版社)..
昶仲无龙鬲
春秋时期 《昶仲无龙鬲》铭文拓片原为罗振玉、刘体智(1879-1962年)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土于河南,罗振玉署“近年出土”。颈内壁铸铭文15字。铭文:昶中(仲)无龙作宝鬲,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注:《希古》除“子孙”二字外,余字和三代方向相反,似为摹写之误。)
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竹简
战国中期 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竹简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藏 战国中期 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竹简一九七八年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十,年代為战国中期,约当楚宣王或威王时(公元前340年前后)。今藏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竹简出土于西室。一部分夹在漆皮中,压在兵器杆下;一部分放在竹笥内,保存较好。简长64-71厘米,宽0.5—0.8厘米。简为上下二道编组。简文书于蔑黄面上,不留天头。整简70余枚,其余残断,共计4500余字,字迹大都清晰。竹简内容为卜筮记录和遣册。简文使用别体字和通假字较多。字体宽扁疏爽,以欹侧取势,横画重注重收,撇捺头粗尾细,形如蝌蚪,运笔果毅明快,口形左右两笔曲线对接利索,不事修饰,為楚系古文的代表之作。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01-先秦秦汉(文物出版社)..
信阳楚简
战国早期 信阳市长台关楚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右为局部)1957年河南信阳市长台关西北小刘庄一号楚墓出土竹简148枚,年代为战国早期。今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据内容分为两组, 一组慰遣册29枚,另一组为古佚书119枚。遣册简长68cm,宽0.4cm,有上下两道编组,每简字数37-47字不等。古佚书简长约45厘米,有上中下三道编组。简文墨书,书体为楚系古文,整简满写在30字左右。使用小横线作为钩识。字势开阔,结体匀停方扁,用笔圆曲流畅,横画收锋每每向下回曲,书风疏宕抚媚。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01-先秦秦汉(文物出版社)..
郭店楚墓竹简
《郭店楚墓竹简》选请继续浏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竹简七百多枚,经整理者的辛勤努力,已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5月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内容包括《缁衣》、《五行》、《老子》 、《太一生水》等先秦儒、道两家的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佚书共十八篇。郭店楚墓竹简的发现,引起海内外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学者的极大关注。有学者认为郭店竹简的字体使我们得以重睹所用书体或是先秦时代“科斗文”与“古文篆书”。这些楚简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科斗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 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
青川木牍
战国晚期 青川郝家坪木牍 四川省博物馆藏 战国晚期 青川郝家坪木牍(局部)1979年四川省青川郝家坪50号墓出土的秦地《青川郝家坪木牍》,牍上三行墨书定为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和四年(公元前309年——公元前307年)的手迹,被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今藏四川省博物馆。木牍长四六、宽2.5、厚0.4厘米。两面均有墨书,共有二二宁。正面三行,内容是秦武王二年颁佈的《更修田律》,命丞相茂、内史匽更修田律,封埒阡陌,修道治浍,筑堤修桥,疏通河道等。背面四行,字多漫漶,仅上端残存三二字,记秦武王四年除道日干支。另一块木牍,字跡残损,无法辨认。此牍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横势。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青川木牍》书体为秦代早期隶书,篆法隶势明显,笔画平稳工整。作为..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战国 楚国《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摹本 战国 楚国《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局部)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文字 选自《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饶宗颐、曾宪通(中华书局+1993)帛书指书写在帛上的文字。帛的本意为白色丝织物,即本色的初级丝织物。至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帛已经泛指所有的丝织物。当时,帛的用途相当广泛,其中作为书写文字的材料,常常“竹帛”并举,并且帛是其中贵重的一种。至迟汉代古籍上已有“帛书”一词,如《汉书·苏武传》载:“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而帛书的实际存在当更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如《国语·越语》曰:“越王以册书帛。”不过,由于帛的价格远比竹简昂贵,它的使用当限于达官贵人。 现存最早的、春秋战国时代唯一的完整帛书,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子弹库楚墓。通常也叫“楚缯书”或“楚绢书”。 湖南长沙东南..
包山楚简
战国中晚期 湖北荆门包山楚简 湖北省博物馆藏(下为局部) 1986年湖北荆门市包山二号楚墓出土有字竹简二七八枚、竹牘一枚,年代為战国中期偏晚,约当楚怀王前期(约公元前328年之前)。今藏湖北省博物馆。 包山竹简的内容主要有遣册、卜筮祭祷文及司法文书简等。遣册简长68-72.6厘米不一,宽0.75-1、厚0.1-0.15厘米,大部分為上中下三道编丝线编联。卜筮祭祷文简长67.1-69.5、宽0.7-0.95厘米。司法文书简长55-69.5、宽0.6-1.1厘米。这两类简為二道丝线编联。文字大都写于蔑黄面,有少数书於竹青面。字距疏密不一,每简字数多者达九二字,最少者仅二字,一般為50至60字。用空格区别同简中不同内容,或用横线表示起首,三角形墨点表示分段。篇题有书于简背者。书体為楚系古文,书写出自多人之手,书写风格不一,笔力粗浑圆劲,用笔恣肆率意,好以侧锋取势,藏头露尾,或..
仰天湖楚简
战国中晚期 湖南长沙仰天湖楚简 湖南省博物館 1953年湖南长沙市南门外仰天湖25号楚墓出土竹简四三枚,年代為战国中期偏晚。今藏湖南省博物馆。 竹简内容為遣册。简长20.6-23.1、宽0.9-1.1一、厚0.2厘米,有二道编联。写于蔑黄面,每简字数2至20字不一。书体為楚系古文,结体宽大而扁纵并见,字势欹侧,线条圆转清秀,提按分明。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01-先秦秦汉(文物出版社)
放马滩秦简
战国晚期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下为局部)一九八六年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竹简460枚、木牘地图七幅,年代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今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竹简内容有《日书》甲种七十三枚,简长27.5、宽0.7、厚0.2厘米,上中下三道编绳。《日书》乙种三百七十九枚,简长23宽0.6、厚0.2厘米,上中下三道编绳。《墓主记》八枚。书於篾黄面,每简25-43字不等。木牘地图长26.4-26.8、宽16.9-17.7、厚1厘米。书体為秦隶,犹存篆形,体势斜正圆转不拘一格,富有变化,用笔老练率性,线条遒劲浑朴,横画趋於平直,蚕头雁尾,书风灵动舒逸。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01-先秦秦汉(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