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窋(bù zhú,又读bù kū):姬姓,华夏族,后稷(姬弃)之子(或曰不窋为弃的子孙,中间失其代数)、夏朝孔甲时期周部族首领、周朝先祖。
不窋:夏朝时期周部族首领,其先祖世代为农官,时称后稷(jì)。
他袭父职,继任农官,时夏孔甲帝"好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他遂失官,率部族奔庆阳一带。到此后,以庆阳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
他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种庄稼,还提倡养猪、养牛、养鹅,植树种花,为庆阳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保证部落安全,他经详细勘察,修建了不窋城(今庆城县城)。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3里处。县城东山为不窋当年居住地。
他死后,葬于庆城县帽盒山巅。其后,历代为之立碑。
说到周祖陵,也许会有人疑惑,周朝的始祖不是叫"后稷"么,那么周祖"不窋"又是谁呢?
其实,不窋便是"后稷"的儿子,这还得从后稷的故事讲起,相传有邰氏部族有个叫姜媛的少女在野外郊游,途中看到一个硕大的脚印,一时好奇便在脚印之上踩上一脚,谁成想这一脚踩下去便受孕生下一男婴,未婚先孕当然不好了,于是,家人瞒着姜媛偷偷将男婴遗弃,可是,无论丢到哪里,男婴都有鸟兽为其遮风挡雨,众人惊奇,奉之为神,遂迎之回家,因被数次弃之,所以名之为"弃"。
弃的母亲姜媛踩的脚印便是五帝之一的"帝喾(kù)"留下的,因在天山巡游看到姜媛活泼貌美,心中喜爱,便留下脚印,于是便有了后来神奇之子--弃,弃年少时便表现出杰出的稼穑(jià sè)之术,成人后,帝尧便请他作"稷",专门负责农事工作,舜时,被封为"邰"地之主。
稷去世后,不窋继位为稷,继续负责农事直到晚年,而此时的夏后不重农事,不窋因此丢官流浪到了戎狄之地,也就是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境内,不窋死后便葬在庆城境内的东山之巅,而不窋的后世子孙也都继续进行着农业生产活动直到周文王、武王的崛起,因此,可以说庆阳是周朝事业的酝酿隆兴之地,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帝喾生后稷,稷之后传位于其弟台玺,台玺生叔均,叔均代其父及稷播百谷,说明后稷之后实际为其旁系主持西周,从叔均以后一直到不窋,中间几代先王并未被周人所记忆,轶载之下只好说不窋是后稷之子。从纪年上看,于后稷至商末文王,周唯系十五代,这显然是不够的。故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实亦不合事情”,张守节《史记正义》亦言此事“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